電影訊息
精裝難兄難弟--Those Were the Days

精装难兄难弟/ThoseWeretheDays

6.5 / 93人    103分鐘


演員: 陳百祥 製片: 黃東花 導演: 曹建南
編劇: 曹建南
演員: 羅家良 吳鎮宇 張可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新禧

2007-12-03 05:52:52

向老粵語片致敬!經典喜劇《精裝難兄難弟》!


昨天晚上看了香港喜劇電影《精裝難兄難弟》——這部電影是1997年TVB電視劇《難兄難弟》的電影精縮版——看完後,突然勾起許多對老粵語片的記憶(因為之前看了不少邵氏的老電影)。所以想藉此文鉤沉紀念一番。
1997年,王晶作為編劇,創作了《精裝難兄難弟》,成為他高產量電影中不多的幾部精品之一。電影的創意來自於1997年TVB的懷舊電視劇《難兄難弟》,用時空轉換的方式,將一個現代導演放置在香港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場。電影中包含了大量的香港影壇 「八卦」,人物繁多,可以說是一部微型的「香港電影發展史」,不過在王晶手裡,成了十分惡搞的典型製作。
電影一開始就說「謹以次片獻給所有盜版者,因為不獻給他,他都一樣會拿去用。」這是很犀利的諷刺,搞笑的風格開場即奠定。
接著,王晶衛(映射王家衛)出場,在「向粵語片致敬」大會上,大放厥詞,公開誣衊粵語片是垃圾,因此惹惱了「電影之神」,被送到了1967年,要求他在那個年代拍一部電影,如果有一個人欣賞就可以回到1997年。影片故事由此開始,種種搞笑橋段也在此鋪陳揮灑開來。
不過,對於不了解粵語片歷史的人而言,欣賞該片可能有些困難。因為該片的精華都是建立在對老粵語片的模仿調侃之上的。那麼,什麼是粵語片呢?粵語片是一個時代的特有名詞,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香港產粵語對白電影。很明顯,這是本土色彩很濃的一種電影形式。它的資金、人員、市場基本上都立足本土,這些電影在香港持續了有數十年(期間香港也生產國語片)。後來香港經濟的發展,加上其地理優勢,正逐步在通俗文花上成為一個地區的輸出中心,這時讓人聽不懂的粵語片便顯得侷促不合適宜了,於是從七十年代開始香港的粵語片便逐漸被國語片所取代。正因為如此,後來的香港電影才逐步在人才和資金以及市場上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終於使香港電影發揚光大,成為東方的好萊塢。
關於粵語片與國語片的區別,我們可以從DVD的音軌選擇中看到,粵語片便只有粵語對白,而國語片通常就有國粵語兩種對白(有些粵語片也有國語版,但這和譯製片類似,與國語片不同。所以,單從字眼上看,那區分並不十分精確。實際上我們並不能單從對白的語言選擇上來理解二者的區別,粵語片和國語片是兩種電影觀念的區分,一種是立足本土的,在語言、習俗、片種和內容上都立足香港本地;另一種是開放的、交流的,影片各方面也都有市場的兼顧)。
明白了什麼是粵語片,再回過頭看《精裝難兄難弟》。電影展現的是1960年代香港電影界的風風雨雨,有不少角色都是真有其人。吳鎮宇飾演的謝源,映射的是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紅小生謝賢,也就是謝霆鋒他老爸,或者是1983版《射鵰英雄傳》裡的楊鐵心。內地觀眾最早知道謝賢,應該是大陸引進的第一部TVB劇集《萬水千山總是情》,謝賢演男主角阮庭深。謝賢十六歲入行,至今已演過三百多部影視作品,本劇的片名就取自1959年他與胡楓的代表影片《難兄難弟》。其它的著名影片還有《五月雨中花》、《追妻記》、《花花公子》、《含淚的玫瑰》(與蕭芳芳合作)、《黑玫瑰》(與陳寶珠合作)、《緹瀠》、《別了親人》、《窗》等。吳鎮宇的扮像頗像年輕時代的謝賢,不僅是衣著打扮,舉止做派、神態表情,就連五官臉形都很像。謝賢本人的從影經歷也的確如劇中所描寫的那樣順利。
相對於謝賢來說,羅嘉良飾演的另一男主角李奇,映射的另一紅小生呂奇,對內地觀眾來講就比較陌生了,甚至在網上都很難找到關於他的詳細資料。其實與劇中描寫的不同,當時被稱為金童玉女的不是謝賢與蕭芳芳,雖然他們的確合作了不少影片,特別是在1967年當中。在當時被稱為金童玉女檔的是呂奇與陳寶珠,他們倆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玉女添丁》。此外,呂奇嗓音動聽,曾演出多部歌舞片,如《情人的眼淚》、《曼莉曼莉我愛你》等,七十年代早期呂奇轉向幕後,可惜反響平平。他自組的公司在八十年代連續出品了多部鹹濕片,在香港三*級*片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1985年呂奇導演了最後一部作品《偷情四響炮》後,就結束公司到台灣經商了。因為我沒看過呂奇的演出,對於羅嘉良演出的是否相像不敢妄加猜測,只是看呂奇的劇照,呂奇臉型削瘦、眉眼清秀,與羅嘉良的粗眉大眼、寬臉頰高顴骨不怎麼相像。
陳寶珠,人稱影迷公主,在六十年代香港影壇是紅極一時的女星。她從影時間只有短短十二年,卻拍攝了二百餘部影片,不能不說是個奇蹟了。據說,陳寶珠隨和可親,擁者甚眾,她所到之處,市民無不雀躍歡呼,盛況空前(可稱得上是超級偶像了)。她的代表作有《七彩胡不歸》、《女殺手》、《黑玫瑰》、《玉女添丁》、《莫負青春》和《再世紅梅記》等。陳寶珠父母均是粵劇紅伶,師從名伶女文武生任劍輝。1999年,陳寶珠復出,參加高志威導演、杜國威編劇的舞台劇《劍雪浮生》的演出,出演她的師傅任劍輝,再度引起轟動。在《難兄難弟》中,程寶珠一角是由1994年最具演藝潛質的港姐張可頤扮演的。張可頤的扮相簡直就是陳寶珠當年的複製品,因為表演風格誇張,所以呆味傻味多了些,艷光上也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不過已經是非常形似和神似了。
舒淇飾演的另一位女主角邵芳芳,映射的是當年唯一能與陳寶珠抗衡的女星蕭芳芳。說起蕭芳芳,就不得不提起李連杰主演的《方世玉》了,對,蕭芳芳就是片中方世玉的媽媽苗翠花。蕭芳芳是童星出身, 6歲出演了第一部影片《小星淚》,10歲時因主演《苦兒流浪記》被稱為香港的秀蘭·鄧波兒,由她演唱主題歌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更成為流傳至今的名曲。她曾在《少女心》中分演3個角色,連跳帶唱表演了十八支歌舞,在《飛賊紅玫瑰》中更是一人分飾10個角色,在令人稱奇的同時也令人嘆服。她的代表作有:《七彩胡不歸》、《少女心》、《歡樂年年》、《飛女正傳》、《女朋友》、《海韻》、《林亞珍》、《女人四十》與《虎度門》等。蕭芳芳曾兩獲台灣電影金馬獎,一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在1995年,她因為在《女人四十》中的精彩演出,成為繼張曼玉之後的第二位來自亞洲的柏林影后。蕭芳芳與陳寶珠是金蘭姐妹,情同手足,她們二人與馮素波、馮寶寶姐妹倆,及沈芝華、薛家燕、王愛明合稱為「邵氏七公主」。蕭芳芳在事業正紅的1970年突然告別香港,獨自赴美留學,獲大眾傳播學的學士學位,在1998年,她又獲得了美國Regis University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她自己曾編輯出版過一本講解西方禮儀的書《洋相》,可以說她是一個多才多藝勤奮好學的人。但近來已很難看到她的身影和作品了。舒淇本身的形象與蕭芳芳有幾分相似,都是瘦高條,本身都帶有幾分英氣,雖然五官不太像,不過在該劇里,這個人物與實際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感情方面,謝賢的確曾與蕭芳芳相戀,但這段戀情很快就無疾而終了,《難兄難弟》在這方面已差不多是杜撰了。
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版本中還出現了另幾位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演員。苑瓊丹飾演的任姐,映射的是一代名伶任劍輝,而當年的「七公主」之一的馮素波更是在劇中直接出演了寶珠的母親一角。除此之外,劇中還提到了諸如曹達華、於素秋、譚蘭卿等粵劇名角,如果對那一段粵劇片黃金時代感興趣,該劇是必看的佳作。而且幾位主角表演也很出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充斥著《如來神掌》、《九陰白骨掌》、《黃飛鴻》、《黑玫瑰》……之類的影視劇,用片中人物的話來說,那個時候香港人生活很辛苦,電影給他們帶來很多快樂,拍一部電影是很困難的。那個時代過去了,屬於彼時的弄潮兒也就紛紛退出了江湖,現在仍為我們所熟悉的還有薛家燕,謝賢(不過好像是託他兒子的福經常露臉)……香港人可能對那些片子有很厚的感情,就像我們的《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等等老電影。比如《甲方乙方》里葛優被花盆砸到後說:「快去通知列寧……XXX是叛徒……」沒有看過那些老電影的人就不會覺得好笑。
影片就是以這段歲月為背景,並讓王晶衛這個角色成為串起整個故事的線索,處處借喻,反諷。個人覺得它除了表示向帶給他們快樂的老片致敬以外,還多少表現出香港影人對香港電影藝術和商業的迷情。眾所周知,香港電影的主流是商業,簡單來說就是娛樂大眾,進而票房大收。但電影人又對娛樂統領天下耿耿於懷,相當矛盾(不過這種情緒全世界都會有,香港比較典型)。王家衛是香港100%的藝術電影導演,可以說一提到香港的藝術片,就讓人想到王家衛。可是香港人對他的態度又很微妙,他的電影票房總是很慘澹。我想香港人如果不喜歡王家衛一定不是痛恨他的小資,這和大陸不一樣,小資說給外人聽他們就不明白。那麼是葉公好龍?在《精裝難兄難弟》里,王晶衛和王星(即王晶)是宿敵,相互看不起,但當王晶衛在目睹了,或者說直接參與了香港電影的發展後,似乎有所領悟,而編劇設計小時候的王星能夠理解衛也是別有暗寓的。影片結尾,香港最娛樂的王晶和香港最藝術的王家衛擁抱在一起,共同暢想香港電影的前朝後世,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香港人對商業和藝術理不清的千絲萬縷呢?
不知道為什麼,看著電影以嘲弄的意味解構《阿飛正傳》、《春光乍瀉》以及《東邪西毒》,我感到一種幸福快樂,那種耍無賴式的幽默像溫柔的手一樣撫去了真實中原本的慘烈。然後我覺得我躺在初秋的草坪上,橘色的陽光灑下來。一切都完好無缺,誰也沒有悲劇,哪裡都沒有憂傷,戰爭也不存在,喜歡的人都還沒離開,自己還是年少——真正的年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