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202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九尾黑貓

2007-11-19 06:50:54

《四百擊》——1959,年華老去


   *1959年的巴黎
  你見過1959年的巴黎嗎?
  芭蕾舞般輕輕跳躍的音樂帶人走入了這個城市,細長筆直的窗戶肅穆的排列在馬路兩旁的建築物上,撥開薄霧的陽光悄悄窺視著每一個角落。音樂漸漸放輕腳步,彷彿沉入夢鄉之前的囈語。
  帶著厚重寬邊眼鏡的古板老師,木質的桌椅。一個滿是男孩子的課堂全然不顧講課的老師,傳看著女星艷照。本該沉寂的教室因為這些活潑的男孩子充滿了躁動。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在抄寫詩歌時不停撕本的男孩,我甚至都不知道他叫什麼。鏡頭固執的看著他,他每寫一句就撕下那頁紙仍在一邊,直到他發現沒紙可以撕了,才無奈的和起僅存的本皮嘆了口氣。這種孩子氣真實得讓人忍俊不禁,彷彿我們的童年都濃縮在了這樣一個偏執單純的鏡頭裡。
  我們的主人公丹尼爾因為一點錯誤就被罰站在牆後,憤怒的發洩只能招致更嚴厲的懲罰。每個孩子的行動似乎都逃不過老師的眼鏡,後來才發現那只不過是憑著對學生的了解。

  *艱辛的童年
  是不是孩子的心裡總是充滿了憤懣、怨恨、恐懼?很多大人總是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無情的壓制孩子們的思想,灌輸一成不變的教程。
  特呂弗說,童年是最辛苦的,不能犯錯,犯錯就是犯罪,哪怕摔碎一個碟子就是冒犯。丹尼爾就因為忘記買麵粉就要遭受母親的指責,每晚在父母的爭吵中入睡,日子充滿了不安、恐懼,而他,沒有避難所。於是,因為不確定老師是否會原諒他選擇了逃學。大人總是會用誇張的語氣嚇唬孩子,可孩子怎麼分辨得出虛實真假?只能相信,連同那些未知的驚恐。孩子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逃避。
  特呂弗在憂傷的時候就對自己說,我是大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在影片中,丹尼爾經常老練的叼起菸捲,眼神深沉,充滿了迷茫和掙扎。他總說不想唸書了,想掙錢,因為那樣就能成為大人了,就能早些擺脫不堪回首的童年。孩子的稚氣讓他們不會想到太多,在悲觀和樂觀之間遊蕩。
  還記得那個讓人飛起來的轉筒,丹尼爾坐上它,四週是嘈雜的世界,漸漸聽不清,近乎於做夢的感覺。美夢?噩夢?他的表情由興奮到緊張再到釋然。下來又是現實的世界。
  也許,電影就是特呂弗的轉筒,幫他遠每個夢,遠離恐懼,也只有在電影中他才能面對童年。

  *年華老去
  父母並不關心丹尼爾。母親只顧著會她的情人,隨意發脾氣。父親,甚至不是生父,更談不上什麼感情了。平時他貧嘴,說著不著調的笑話,看似和藹卻對丹尼爾沒有絲毫耐心,動輒就說要把他送到軍事學校來恐嚇他。沒人跟他溝通,沒人關心他,他們總是嫌他礙眼,嫌他讓他們丟臉。
  片中唯一溫馨的場景就是一家三口去看電影,而這僅有的溫存也是稍縱即逝,被淹沒在了時間中,聊以回味。丹尼爾就像等待施恩的乞丐,乞討著他人的關懷。本來他有機會的,如果他能寫好那次作文就能得到1000鎊和母親哪怕僅有的幾次溫柔教誨。於是他模仿了巴爾扎克的著名段落,老師甚至沒有追問緣由就斥責他抄襲,當眾侮辱他,給了他F。他不是不想努力,就像他不想撒謊一樣,但是很多時候就算他說實話也沒人相信他,索性他不說實話以免去責罰。
  有誰願意欺騙老師,因為自己的母親去逝了才沒來上學?那個可憐的孩子面對老師山雨欲來的一張臉都快嚇死了。
  後來,一切似乎都是無法挽回的。他離家出走,流浪街頭,找不到工作就只好偷父親的打字機變賣。但是因為遭人欺騙無法賣出,在送回的途中被抓住。父親毫不留情的將他送入警察局,讓他和社會罪犯和妓女在一起,丹尼爾在鐵絲網後的臉還充滿了稚氣,社會殘忍的揉碎了他的眼神和心靈。還記得「一一」的最後,那個孩子說,其實他已經老了嗎?丹尼爾被警車帶走,雙頰留下來的眼淚在黑暗中淒冷無比,那一刻他倏然老去,童年一去不回,艱辛仍然伴隨著他。
  在教養所里,被心理醫生詢問的那次談話彷彿是一次告別,震撼著我,後來聽特呂弗介紹那場戲之所以那麼真實感人,是因為那是唯一一場現場錄音的戲,他之前並沒有告訴演員要問些什麼問題。所以,能看到丹尼爾最坦誠的一面,包括提到女朋友時他的臉紅,他還是個孩子,對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卻已經長大了。
  趁著一次活動,他逃出了教養所,一路狂奔,路旁的景色一一閃過。自由永遠讓人心潮澎湃,他沒有目的的奔跑,似乎要擺脫一切束縛,擺脫那個囚禁他的社會,振翅高飛。最後,他跑到了從未見過的海邊,欣喜的看著這個未知的領域,回首看向遠方,看向未來。
  鏡頭定格。

  *其他
  更多的新浪潮電影並不是討論一個深刻嚴肅的人生哲理,他們尋求的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那些讓人激動不已,痛苦難耐的瞬間,無法解決的矛盾,值得回味的愛情。
  特呂弗在1957年拍攝了17分鐘的短片「搗蛋鬼與戀人」。影片講述了一群孩子迷戀少女伯納黛,於是想盡一切辦法拆散她和男友傑拉德。後來,傑拉德在一次事故中喪生,孩子們對伯納黛的迷戀變成了深深的同情。
  那個時期特呂弗對於拍攝孩子們的惡作劇樂此不疲,在「四百擊」中就能看到花樣百出鬼點子,在體育課,本來跟著老師跑步的孩子們三個,兩個的在不同的街角還有商店門口離開了隊伍。浩浩蕩蕩的班級最後只剩下了幾個孩子。
  本來,特呂弗只是想做一個導演助理,之前他沉迷於電影評論,他喜歡批判,因為這更需要知識的積累。通常一部電影他要看14、15遍,這樣但他已經對情節和音樂瞭如指掌之後,就能關注拍攝細節了。不過他還是沒做成導演助理,而是自己的拍攝電影,一發不可收拾。
  很多導演在童年中受到了永遠的傷害,以致在之後的電影中一直難以逃脫那個陰影。伯格曼是,特呂弗也是。
  四百擊。對調皮孩子的鞭打,對熱血青春的鞭笞,也成就了這部讓人血液沸騰的電影。


轉載請註明作者:九尾黑貓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0279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