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

勇敢的心/惊世未了缘(港)/梅尔吉勃逊之英雄本色(台)

8.3 / 1,094,585人    178分鐘

導演: 梅爾吉勃遜
編劇: 道爾華利斯
演員: 梅爾吉勃遜 蘇菲瑪索 凱撒琳麥柯雷曼 James Robinson (Ⅱ) Sean Lawlo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韋羋

2007-10-08 22:23:15

金雀花和斯昆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金雀花和斯昆石
□ 韋羋


純以視覺角度而觀,梅爾.吉布森導演的《勇敢的心》無疑是部優秀作品,綜合了好萊塢大片所有成功元素,俊男美女,悲壯結局,宮廷勾鬥,以及宏大的戰爭敘事,該部電影在英國上映後,引發其新一輪的蘇格蘭獨立運動,其鮮明標誌就是鼓吹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即將掌控議會。同時也引發了非蘇格蘭人的好奇,關注起威廉.華萊士這個蘇格蘭獨立運動的精神領袖。
我們知道英國的國旗是米字旗,白邊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派屈克。從地形上看英國東南部的平原草原被盎格魯-撒克森人佔據,也就是後來的英格蘭。 西部北部多為崇山峻嶺,西部的布立吞人後來成了威爾斯人,在北部英國原來的土著再加上部份來自北歐挪威和丹麥的海盜成為了蘇格蘭人。歷史上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與蘇格蘭關係非常密切,兩國間既有《約克條約》,又有多次王室聯姻,蘇格蘭王亞歷山大二世的妻子是英格蘭亨利三世的姐姐喬安娜,而亞歷山大三世又與亨利三世的女兒瑪格麗特結婚,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墜崖身亡後,因子女夭亡,唯一繼承人是外孫女,也就是挪威公主瑪格麗特,當時挪威少女只有六歲,所以蘇格蘭議會任命六人委員會,代為執政直到瑪格麗特成年。作為傳統,英格蘭國王提議,威爾斯親王愛德華與瑪格麗特成婚,在1290年蘇格蘭、英格蘭和挪威三國代表簽署王室聯姻的伯格厄姆條約,瑪格麗特由前往蘇格蘭完婚,抵達奧克尼群島後一病不起,根據A.O.安德森《早期史料》記載,瑪格麗特死在卑爾根主教的懷裡。瑪格麗特去世後,蘇格蘭已無正統繼承人,於是英王愛德華一世,也就是瑪格麗特的舅舅,順勢吞併蘇格蘭,並取走了象徵蘇格蘭王權的斯昆石,斯昆石是古代蘇格蘭國王加冕時的王座,愛德華一世將斯昆石鑲嵌在精雕細刻的高背橡木椅上,作為佔領蘇格蘭的象徵,這張椅子就是著名的愛德華國王之椅,由此也拉開了蘇格蘭獨立運動的序章。
電影《勇敢的心》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的同名暢銷書,小說又以盲詩人哈裡的詩歌《華萊士之歌》為藍本,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長達十一捲、一萬兩千行,以凱爾特語書寫,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廣為傳閱,據說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因此想要解讀威廉.華萊士,必先解析《華萊士之歌》。解盲詩人哈里在創作《華萊士之歌》時,其資助人為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也就是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的後裔,所以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經濟上考慮,盲詩人哈里撰寫《華萊士之歌》時,都會有所傾斜,譬如華萊士的出身問題,哈里將華萊士描寫為出身於顯赫的騎士家庭,十四、十五世紀的蘇格蘭編年史作家中,只有華特.Bower贊同這一觀點,其餘人等如Johnof.Fordun和Andrew.Wyntoun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出身。
考證華萊士的出身,可從「華萊士」這個姓氏開始,「華萊士」(Wallace)最初是綽號而非姓氏,含義為「從威爾斯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斯圖亞特家族世襲王室管家一職,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蘇格蘭西南部的采邑。盲詩人哈里《華萊士之歌》敘述,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是他叔叔理察的領地,從地域上看威廉.華萊士應當是華萊士家族後裔,也就是說他出身為下層騎士家庭,本人並非騎士。1297年威廉.華萊士成為蘇格蘭護國主後,寫信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要求通商,他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WaleysfiliiAlani」這樣一行拉丁文,意為「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愛德華一世首次征服蘇格蘭後,在宣誓效忠英王的「拉格曼文件」中,曾有壹千伍佰名名蘇格蘭領主的署名,其中就有「阿蘭.華萊士」,如果這個阿蘭是華萊士的父親,也可間接證明威廉華萊士的出身謎團。
電影《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有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一位是英格蘭太子妃伊拉貝拉,蘇菲.瑪索飾演的太子妃溫婉動人,與華萊士演繹了淒楚的一夜邂逅,而在歷史上華萊士不可能遇到伊薩貝拉,這位法國女子嫁到英格蘭時,華萊士在西敏寺的處決已過兩年,而且伊薩貝拉名聲不佳,拋棄了丈夫愛德華二世,遇情人偷歡,最後被終身監禁,法國母狼之稱。另一位是他的妻子瑪麗安•布萊德福特,電影中華萊士因為妻子被殺而揭竿而起,在此之前他耽於溫柔鄉中與世無爭,妻子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實際擔任了精神導師的角色,而在《華萊士之歌》中瑪麗安.布萊德福特並非平民,而是拉奈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而華萊士也並非因妻子被殺而起義,而是在拉奈克與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瑪麗安被英軍抓住後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下達處決令的海瑟爾里格,報了殺妻之仇,並自此嶄露頭角。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詩人哈里提到她與華萊士的零星片段外,其他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盲詩人哈裡的鄰居,詩人借用了她的名字完成了對英雄華萊士的塑造。前文已經說過,盲詩人哈里在創作《華萊士之歌》中得到華萊士後人的資助,所以創作中鋪敘事蹟,完成後人心願,也在情理之中。
電影中的愛情是虛構的,甚至連勇敢的心,這個片名也不該屬於威廉.華萊士。溫斯頓.邱吉爾的《英語國家史略》寫道:「勇敢的心」是指蘇格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在電影中羅伯特.布魯斯多次出賣了華萊士,而史料中根本沒有兩人正面接觸的記載,歷史上的羅伯特.布魯斯是蘇格蘭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蘇格蘭在英王愛德華一世時代,面臨被同化和吞併的命運,正是羅伯特.布魯斯領導國人不斷與英格蘭進行小規模衝突,並在班諾克本之戰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當然在人格魅力上,羅伯特.布魯斯無法與威廉.華萊斯比較,悲劇英雄總是更能讓人銘記,羅伯特.布魯斯在歷史上多次投降,又多次起兵,最後在愛德華二世統治時,擊敗了英格蘭人。他運氣好得出奇 ,英格蘭金雀花王朝中歷代君王中,象愛德華二世這樣的孬種為數不多,且不說獅心王查理,愛德華二世的父親愛德華一世(電影中的白鬍子英王),身高馬大被稱為長腳杆,是歷史上著名的馬上國王,而他繼承人愛德華三世更是了得,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曾經佔領了法國領土的四分之三,愛德華三世的兒子就是傳說中的黑騎士。換成他們中的任何一位,羅伯特.布魯斯都很難取得班諾克本之戰的勝利,威廉.華萊士的對手是愛德華一世,機遇就是垂青幸運者。羅伯特.布魯斯晚年懊悔自己年輕時反覆無常,決定以發動十字軍征討異教徒的方式「洗罪」。他吩咐屬下大將詹姆斯.道格拉斯,在他死後挖出心臟,隨大軍出征。道格拉斯在與摩爾人作戰時中了埋伏,他取出羅伯特的心臟大喊:「衝啊,勇敢的心,如同你曾經的那樣,我道格拉斯將追隨你至死!」這就是勇敢的心的真正來歷。

在很多美國大片中,自由是宣揚的主題,無論是《亞瑟王》還是《勇敢的心》。在關鍵時刻男主角總會高呼一聲freedom,在《勇敢的心》結局時,被送上刑台的威廉.華萊士,遭受了各種刑罰後,發出了撕心裂肺的一聲高吼,是全片中最動人的橋段,這當然是導演的虛構,在歷史上我們找不出任何資料,而威廉.華萊士本人也並非新教徒,但相傳他生前最喜歡的詩是這樣的:"Freedom is best,,I tell thee true, of all things to be won.。Then never live within the bond of slavery, my son." 從詩歌中我們似乎能看到一棵自由的心,無論電影中有多少虛構,這棵嚮往自由的種子永遠不會死去,威廉.華萊士對抗著金雀花,不僅是為了斯昆石,更是為了Freed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