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TS

2007-10-02 11:06:46

「純屬虛構」和「別有用心」


【引子】

好萊塢大片 作假沒商量(節選)
作者:溫俊華

人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或許不會想到「科學」這個字眼,但事實上,很多電影的情節都或多或少牽涉到科學話題,電影導演設計的「科學」里有多少真實的成份?看看美國一家著名科普雜誌找出的「好萊塢大片中的科學謬誤」就知道了。

《後天》:57攝氏度的「冰凍颶風」

劇情:2004年的《後天》被認為是真實性比較強的一部科幻片。影片中,由於溫室效應上升,引起了海洋洋流的變化,造成北半球的氣溫急劇下降,地球迎來了又一個冰河期,前所未見的颶風、龍捲風、海嘯將各個城市摧毀於一瞬間。隨後,極寒的空氣迅速將水面凝結,北半球的所有人類面臨空前的生死危機。在這場災難中,成功預測冰河期到來的霍爾博士協助美國政府轉移即將受災的國民,並前往重災區紐約市前去營救被困的兒子……

經典鏡頭:紐約瞬間冰封。在冰凍颶風捲過,紐約瞬間成了冰天雪地的極地,只剩下自由女神像佇立在那裡,諷刺地看著只有冰和雪組成的大都市紐約。

科學謬誤:對紐約被冰封的原因,影片中的科學家的解釋是,颶風迅速從地球的對流層吸收了大量溫度在零下100攝氏度的強冷空氣,然後來到地面,所以威力足以冰封一切。但事實上,對流層的空氣壓力僅為地面空氣壓力的約十分之一,當空氣從對流層下降到地面,空氣的壓力增大,體積減小,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空氣在體積減小的過程中會釋放能量,同時由於空氣是很好的絕緣體,被釋放的能量不會流失,而是保持在空氣中,致使空氣溫度升高。那麼,被颶風吸收的零下100攝氏度的強冷空氣到達地面後,溫度是多少呢?答案是57攝氏度。這樣高的溫度,怎能產生冰封的效果?即使是最保守的計算,加入能量損失等因素,「冰凍颶風」的最低溫度也就在零度左右,頂多叫「清涼颶風」罷了。

本片打著科學的旗號,以科學家們為主角來解釋科學原理並拯救地球,令觀眾更加容易相信其中的科學謬誤,值得警惕。

......

短評:愛刺激 也愛理性

「本故事純屬虛構」,幾乎每部電影都會在開頭這樣註明,但也許正是這樣註明已經成為常規,人們反而不在意了:冰冷的颶風轉眼冰封紐約、蝙蝠俠高空墜落英雄救美、湯帥哥狂飆摩托空中大碰撞……當人們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和特技效果中時,「本故事純屬虛構」早已不在腦海中。《後天》、《不可能的任務》、《蝙蝠俠》……一部接一部大片的潛移默化下,電影裡的科學謬誤也被人們接受了。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兩名物理學教授就在今年暑期大片檔期期間發表文章,指責好萊塢大片讓他們的學生「變得越來越愚蠢」。「大家都會說『我知道電影不是真的』,但我的經驗告訴我,很多學生相信他們在螢屏上看到的一切。」其中一名教授說。

其實,除了文中提到的影片,還有很多電影裡的科學細節在專家看來是不堪推敲的。當然,作為普通觀眾,我們不能、也不會強求凡事真實,畢竟看電影就是為了娛樂,而那些刺激火爆的畫面,正是導演煞費心思逗樂觀眾的招數。觀賞性和理性當中怎麼取捨?在看電影的時候,享受劇情,享受刺激;在生活中碰到電影中類似的場景,多想一想,選擇理性。這就夠了。

轉自:人民網



【「純屬虛構」和「別有用心」】

「觀眾都是傻子,演員都是瘋子,導演都是騙子。」

這個著名的笑話並不完全精確————在「電影」這場「騙局」中,騙子不是導演而是編劇(導演只是騙術的總執行人,充其量只能完成所有工作量的百分之三十,而劇作一旦完成,騙局的所有佈局謀篇就都已完全就位了),儘管如此,這個古老的,流傳很廣的笑話還是成功概括了電影和觀眾之間的關係的本質。

一個騙局的成功高明與否取決於它是否「真實可信」。
不少被炫技慾望衝昏了頭腦的導演時常把這個騙局弄糟,比如讓觀眾突然停下來想故事以外的問題————「啊!這CG特技做的太逼真宏偉了!(比如《駭客任務》)」或者「他們是在真幹嗎?(比如《色,戒》)」;高明的作者很清楚騙局成功的訣竅並不在於「呈現真實」而是在於「不呈現被懷疑的理由」,其最佳途徑就是把觀眾拉到故事的內部。一個具備強健的因果關係,符合邏輯,成功地將尋常或不尋常的事物調解成既具備普遍性又具備原型特徵的事物,而且包含真實可信的情感的故事能使一部以根本不存在的世界為背景的電影絕對真實。

然而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點是:真實可信和現實性(科學嚴謹性)根本毫無關係。
電影擺弄的是思想,但不是以理性和公開的方式,而是將思想隱藏在誘惑人心的情感中。這一點某種意義上正是藝術家為什麼經常被列為「危險人物」的首要原因。熟知遊戲規則的作者都很清楚觀眾確實都是傻子,其最顯著的特徵是:觀眾真心誠意地相信作者掌握著對其主題的神一般無所不知的知識,這個騙局是具有「權威性」的。他們坐在電影院裡,馬上就被眼前的事物折服,不加思索地對其傾注所有情感和注意力。這種過程非常類似夢境,即使人們大多一旦清醒後就意識到夢境的荒誕屬性和程度,這仍然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暫時撇開觀眾是心甘情願地來上當的自虐心理)。人們在夢境中不會質疑任何現實性問題,他們不僅會對一切的一切照單全收,而且在夢境過後也很難完全消除其影響。

關於「夢境」可能如何深切地影響「現實」,一個非常生動的例證就是奧利弗·斯通編導的電影《甘迺迪》。這部登峰造極的電影傑作堪稱好萊塢史上最成功的「騙局」————幾乎所有觀眾在看過電影《甘迺迪》之後都對電影所呈現的一切以及其結論深信不疑,曾經有美國某大學歷史系的學生以電影所呈現的事物為憑據來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令其導師目瞪口呆。《甘迺迪》是電影作者成功擺弄公眾思想的絕佳例證。

「純屬虛構」和「別有用心」之間只隔著一條很窄的線,尤其當電影作者刻意用現實主義手法表現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這條線會變得更加模糊。當觀眾面對《蝙蝠俠》中種種工具的神奇功能時,當觀眾面對《碟中碟》中天衣無縫的易容術時,人們很清楚地知道物理規律和科學嚴謹性在這些作品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當觀眾面對《後天》中眾多「科學家」有板有眼地解釋「新冰河期的形成」,「速凍原理」等等理論時,人們很難不把之誤認為是嚴謹的科學推理。當這些理論實際上被證明完全憑空捏造的時候,電影也就被證明了只是一場「誰比誰臉皮更厚」的無聊遊戲,真正淪為一場存在於現實中的,不道德的,徹頭徹尾的騙局。在「全球暖化」等問題正值熱門之時,類似《後天》這樣的電影作品多少是帶有「呼籲環保」的意識形態在裡的,但如果觀眾通過觀影過程所感受到的「環保意識」————一種確實存在於現實中而且具重大現實意義的意識形態————根本是建立在一個精心,刻意編造的謊言的基礎上,影片中的這種「科學謬誤」就應該受到來自道德倫理層面的指責。在這個充滿謊言和謊言家的世界上,人們最不需要的就是這種表里不一的「偽記錄片」。

把電影創作的尺度問題提高到道德倫理的層面並非危言聳聽。事實上,很多時候觀眾對電影的「權威性」的折服程度遠超過他們自己的想像,「電影只是娛樂而已」這句話只適合於極少數在生活和影院中都從不做夢的人。一個電影作者應該了解任何題材的電影只要是有效的,它就向觀眾傳送了一個負荷著價值的思想,成功的電影故事能把意識深嵌人人們的內心世界。如果一部電影就足以「證明」美國政府謀殺了自己的總統,那麼運用同樣的方式可以證明任何觀點,比如「希特勒應該成為世界的領袖」或者「同性戀者都不應該活著」等等。對於公眾的夢境的作者,以「道德倫理」作為品評其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委實合情合理。
這其實是一個社會責任問題————冠冕堂皇地以「公眾都知道這不過是一部供娛樂的電影,他們不可能真的相信和接受電影中的一切」來為自己開脫自慰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藝術家沒有責任療治社會弊端,但卻有「說真話」和「揭示真相」的責任。《甘迺迪》所證明和揭示的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竭力向公眾隱瞞的真相的至少一部份,那麼雖然電影《甘迺迪》和《後天》同樣「別有用心」,但作為一位藝術家,奧利弗·斯通創作了一部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真誠的藝術作品;出自同樣的原因,人們理應對《後天》這個謊言哧之以鼻。倒退一步,如果科學界長期向公眾隱瞞「全球暖化」可能的嚴重後果,而電影作品《後天》卻把這一切以充滿情感的方式揭示給公眾,那麼我們也可以對這部電影下一個和它現在呈現的表象基本一致的結論:富有社會責任感。

「觀眾都是傻子,演員都是瘋子,導演都是騙子。」

或許觀眾和電影人都應該重新審視這個著名的笑話,然後以更謹慎的態度來對待電影這場「騙局」。

2007.10.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