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im

2007-09-16 17:47:08

《情感的宿命》:仿若洋洋散散的一部古典小說



文學式的電影

      的確是一部冗長的作品,3個小時的長度我是零零碎碎的把它看完的.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這部印象的完整性.它好像一部洋洋散散的古典小說,作者耐心的敘述這漫長和龐大的」人生之戲」,而我觀影所停頓的片刻就和閱讀過程中的暫停是相同的,當我重新打開書頁的時候,故事就繼續向前走著.這種感受我倒是第一次體會到. 對我來說一本值得重複閱讀的小說往往有這樣2個特點,它並不一定很長,卻很耐讀,段落和詞語值得反覆體味.它的章節非常流暢卻又相對獨立,所以在重讀時翻開任何一頁都可以以此為開始介入整個故事.而這部電影同樣具有這2個特點,並且它的」文筆」帶著典型的古典式,這種古典絕非單純情景氛圍或者服裝角色所帶來的,而是一種與現代不同的」安靜」.這種力量沒有入侵性,或者標榜某種清晰的觀點.而是種漸漸滲透的情感體驗.它將你的經驗引出並融入作品,使得每個人對於作品的理解都完全不同.這種體驗沒有複製性,有時甚至無法分享,卻深刻和持久.

艾曼紐·貝阿

        這部影片很大的程度是衝著貝阿看的,相比< 冬之心>中的優雅形象,< 情感>中的貝阿顯得更」鄉村」些,卻顯得更為親切些.寶琳是她所扮演角色的名字,我很喜歡這個名字的讀音,因為法語讀的時候嘴唇是微微噘起的.很是有趣.這是一個既獨立又有韌性的女性形象,她沒有宗教信仰,因為她覺得那不可觸摸,並且無法沒有說服力.但是和所有女性一樣她信仰愛,男女之愛,親情之愛,自然之愛.並且為之奮鬥,為之含辛茹苦的生活,在愛中綻放———-又在愛中隕落不停旋轉的舞步在整部冷色調的影片中,舞會的段落是少有的暖色點綴.韻律整齊,旋律輕巧的華爾茲舞曲讓人不禁隨著輕輕的打起節拍,而貝阿不停旋轉和舞動的身影更是無限張揚著她耀眼的青春光芒.這是一種生命的律動,卻帶著最一塵不染的歡樂.反覆迴旋的只有蕾絲的裙腳,紳士的指引,姑娘們上氣不接下氣的笑容———–而所有的轉動在視線中模糊時那閃亮的光暈仍揮之不去..

追逐的人

         我們的男主角,讓.顯然愛情不能成為男人所有的事業,但是卻是他們所有追求中之一.初初相識寶琳時,讓是位牧師,處於和妻子的分居狀態.他一直迴避對於寶琳的」頗有好感」,並把精神狀態焦慮的妻子接回家.然而這死水一般的生活讓他幾乎窒息,他的問題不在於移情別戀,而是對於生活的忍無可忍.日益失去意義的神職職務,無法溝通的夫妻情感,所有的人都注視著他,但是他又被孤伶伶被拋在角落中無依無靠.他用了一種急切的情緒從這一切中解脫出來,甚至不惜把自己所有的財產留給自己的前妻做為補償.窮困潦倒的他又突髮結核病,窩在巴黎一家簡陋的小旅館中.接到信件的寶琳急急趕來,2個自由的心靈終於可以相愛.他們在瑞士定居,靠著讓家族的資助,愜意的過了幾年隱居的生活.只是簡單的房子,每日看書,散佈,操持家務,完全世外桃源般的2人世界.當然,生活不是童話,幸福生活有時又是另一種扼殺和束縛.讓漸漸開始對身邊的一切感到困惑和不滿,他渴望獨處,厭倦了無所事事.這種變化當然讓寶琳不安起來.讓的父親去世之後,在親人的建議下,他決定回去,接手家族的陶瓷生意.寶琳雖然不情願,卻還是尊重了丈夫的選擇.在讓開始工作的歲月中,變得越來的忙碌和焦慮,和家人的親近成了稀罕的情況.雖然是創造出了藝術品般的」象牙陶瓷」系列,卻因為工藝太過繁複而無法順利的投入市場.而之後的爆發的戰爭更是讓這個男人在寶琳心中陌生起來,戰火的磨礪使讓粗糙和麻木起來,辛苦的生活看起來磨平了人們所有的幻象和趣味.雖然是已經從戰場返回,卻直接回到工廠拼命的繼續他的事業,甚至都不給自己的妻子一封寬慰的書信.2人的關係日漸疏離,甚至寶琳有了短暫的婚外情感.當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的對話中已經充滿了失落和倦怠.在久違的散步中,讓久久的注視著寶琳,看到這張臉已經有了不應該於她的皺紋,是的,他們已經衰老.再次依偎到一起的時刻所溢出也許已經不是愛情了,那種相互的依賴甚至是他們對於生命的難以割捨.讓的事業仍舊是諸多波折,境地也越來越不樂觀,這時他又在工廠中弄傷了腳.傷勢又引發了結核的舊病,讓開始臥床不起.寶琳不僅一如既往的照顧著他,也擔起來了工廠的一部份工作,以寬慰丈夫.在影片的結尾,讓在妻子的閱讀聲中安靜的閉著眼睛,那種情形彷彿已經死去一樣.在寶琳的呼喚中他終於睜開了眼睛,和當事人一樣,我的心也是大大了鬆了口氣,他說他回到了那棵櫻桃樹下.那個瞬間讓人百感交集,那是溫馨的回味,彷彿回到某種安逸.而那種安逸是帶著夕陽色的,它悽美卻述說著即將消失.
我無法描述這種情形,但是我們每個人卻一定會經歷到,那是深深吸上一大口新鮮空氣的留戀.

又一個」鋼琴教師」?

        在鋼琴教師中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伊莎貝爾·於佩爾在影片中扮演讓的前妻.這個角色和鋼琴教師中的角色倒是有著非常的共同點,她們都充滿愛,卻無法正常的表述.她們的都痛苦的折磨著自己和身邊的人,並且無法擺脫.片中讓的妻子用一種淡漠和忽視來表達對丈夫的情感,她給家人的信中充滿囈語般的痛苦訴說,而當讓千方百計想改善這種情形中卻顯得如石頭般固執.這是一個無法」說」的女人,所以痛苦永遠壓著她,連暫時的解脫的都無法得到.而這樣的惡性循環亦投影到了他們的女兒艾琳身上,她從最初放蕩不羈的生活一直到從知心的姐妹身上感到從未有的關懷和愛.在陪伴這位知己走過最後的病痛之後,她決定稱為修女,將所有的愛奉獻給上帝.這樣的生活莫不如說是一種悲劇,但是你卻無法對它指手畫腳.因為這不過是所有沉重中的一種罷了,時間的逝卻同樣會帶走它所有可憎的面貌.

藝術的追求

        在mtime的影片資料中寫到」影片對法國西南部的釀酒工業過程作了細緻的描述。」這句話雖然沒有錯,不過卻完全搞錯了重點.影片中重頭戲的是羅貝爾巴奈里家族的陶瓷事業,相比起釀酒的產業,筆墨上要重的多.
不過不論是釀酒也好,陶瓷也罷,這其中都透射著一種藝術態度.它並不一帆風順,並且屢屢受到考驗和質疑.是將上好的陳釀兌勾後製作成價格相對低廉的干邑,還是將捨棄複雜工序的工藝品瓷器以挑戰其他低廉的瓷器市場—————-這都是困難重重的問題.而片中的人們雖然也有曲線的策略,對於產品的原則卻不曾妥協過.這也是法國奢侈品業的一種側面展現.所謂奢侈品的意義並不在於價格昂貴,而在於對於自然美感的不懈追尋,以及堅持藝術原則的不妥協.這其中的價值也並不是錢可以衡量的.

來自http://www.coocaa.com/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