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月黑高飞(港)/刺激1995(台)

9.3 / 2,884,410人    142分鐘

導演: 法蘭克戴瑞邦
原著: 史蒂芬金
編劇: 法蘭克戴瑞邦
演員: 提姆羅賓斯 摩根費里曼 巴布甘頓 威廉山德勒 克藍西布朗 吉爾貝洛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中原獅子王

2007-09-16 06:59:08

《肖申克的救贖》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你我都是患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與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第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麼做,是毫不猶豫。
  第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資訊和思想,任何其它資訊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第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形成,同樣貫穿於「體制化」之中。「體制化」是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Shawshank Redemption)演繹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飾)這樣談到「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討厭它(監獄),然後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
    該片中被體制化的象徵人物是監獄圖書管理員老布,他在肖申克監獄(體制)下被關押了50年,這幾乎耗盡了他一生的光陰。然而,當他獲知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不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面臨精神上的崩潰,因為他離不開這座監獄。
  為此,老布不惜舉刀殺人,以求在監獄中繼續服刑。他刻骨銘心地愛上了那間剝奪了他的自由的監獄,所以在出獄後,他終於選擇了自殺。老佈成為環境的一部份,一旦脫離了原有的環境,一切失去了意義。

其實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只不過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慢性癥狀,說得嚴重些,就是「群體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