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投名狀--The Warlords

投名状//刺马

7.1 / 24,462人    126分鐘 | 113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導演: 陳可辛
演員: 李連杰 金城武 劉德華 徐靜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im

2007-09-12 22:40:05

《投名狀》:一次徹底的顛覆


       如果說作為新人的陳奕利有太多束縛不能掙脫、有太多難言之隱不能攤牌、從而導致《天堂口》不尷不尬的話,那麼由大導演陳可辛執掌的同樣打出「兄弟牌」的《投名狀》又能有新意嗎?


    《投名狀》的老版電影《刺馬》,由吳宇森的師傅、更熱血陽剛的張徹執導,在當年曾取得輝煌票房,但臉譜化的人物設計和正邪大戰式的故事鋪排,在當下已失去複雜性與創造性,就連吳宇森到後期在《奪面雙雄》中都玩起了正邪莫辨的人性遊戲,可見現如今全世界的觀眾都更喜歡「中性人」——徘徊在善惡邊緣、不知前路是明是暗、只能蹣跚而行、無法用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其進行評判的絕大多數人。

  
         陳可辛果然久經沙場,深諳現代觀眾的觀影經驗和心理需求,在《投名狀》一開頭就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吳宇森式的)「兄弟概念」,把亂世三兄弟塑造成「魔獸」: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扮演的老大、老二、老三,為結義必須立下「投名狀」——殺掉三個陌生人以示誠心。三兄弟都兇殘無比,老大殺人不動聲色、冷酷至極;老二捅刀子前告訴無辜對方「記住我的樣子,下輩子找我報仇」;老三更是像瘋狂野獸一樣高舉著人頭狂吼。他們都不再是高大全的熱血英雄,全變成了在無道亂世中為前途不擇手段的真實的「人」。

    
        陳可辛解釋這場戲說:「《投名狀》里這第一場戲就違背了『兄弟』的規律,三兄弟怎麼能做這麼兇殘的事情?這樣的戲就算在好萊塢也是反傳統的,沒有一個大明星會演這幾個角色,一上來就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三個主角在街上隨便拉三個人就殺,死的全是無辜者。但在從前,『投名狀』的含義就是『兄弟結義,各殺一人,從此兄弟的命就是自己的命,天下的人皆可殺』,這個定義來自《水滸》,林沖投奔梁山結義,也是要殺人表忠心的,原來兄弟結義的情義比別人的命都大!我覺得如此複雜幽深的人性已經脫離了很多傳統的古裝片和兄弟片的框架,內涵很大。」


        陳可辛甚至開玩笑說,他曾聽過更誇張的一個版本:三國時代的「劉關張」是先回家把各自的老婆幹掉,然後才去結義的,因為結義就必須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家裡人都得死。陳可辛很難理解這樣的「情誼」,所以此次也想借《投名狀》來探討那種男性情誼為什麼必須如此極端,與這種「結義極端」相對應的,是《投名狀》後半段,看似堅不可摧的情誼在利益面前瞬間崩塌,徹底顛覆了吳宇森、周潤發那種老派英雄片中的英雄好漢江湖情。 對於這樣的刻意顛覆,陳可辛說他在理念上本就跟吳宇森有所出入,他這次甚至最想表達與吳宇森截然相反的「友情不可靠」:「這是吳宇森導演較少去碰觸的表達,因為他相信友情是無價的,但其實很多友情並不可靠,尤其是喝了酒在表面上跟你稱兄道弟的那些人。我就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因為我不喝酒,所以比較清醒,每次誰喝了酒跟我稱兄道弟,我都覺得他好像在演戲。」


       單從這個「反兄弟」的前提看,陳可辛就有心把《投名狀》拍成與時俱進的電影:清末的亂世對應物慾薰心的當下,各自掙扎的三兄弟對應人人自危的現代人,無論你堅持與否,都必將被時代的洪流吞沒。


明星:全盤否定


       李連杰對老大這一角色的解讀也可看出《投名狀》的「非臉譜化」,他說這是個無法評判好壞的悲劇人物:「這個大哥,經歷了從土匪到士兵再到大富大貴三個階段,性格很多層。在人性被擠壓的年代,他首先是一個充滿野心的人,他看到戰爭給別人帶來的痛苦,希望儘快結束戰爭,但面對現實卻又避免不了去用殘忍的以暴制暴的手段,所以是很悲劇的一個人物,很難用好壞去定義。」(


      陳可辛說簡單的兄弟情仇並不是最吸引他的元素,「複雜人性」才更有意義:「《投名狀》改編自《刺馬》,劇情大家都知道,是很容易明白的故事:兄弟結義,中間有個女人,兄弟反目。我之所以要再拍,除了小時候看張徹導演的《刺馬》給我很大震撼外,最重要的是人性很複雜。在那樣一個物資貧乏的時代打仗,五千萬人,絕大部份都死了,在那個狀態下人所做的事情是很難理解的,包括『投名狀』,包括搶人家東西的價值觀,最後大家為了得到更好的明天,更要自相殘殺……這些對我來講是很有趣的背景。」 《投名狀》里由徐靜蕾扮演的女主角也不是《英雄本色》或《刺馬》中要嘛就單純到底要嘛就風騷蝕骨的兩種花瓶,陳可辛說她之所以選擇並不美艷嫵媚的徐靜蕾來出演,就是希望女主角身上不要帶有情慾的意味。「她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被生活所壓抑,與老二劉德華因為誤會而在一起,又因為對真摯情感的追尋喜歡上了老大李連杰,所以她不是簡單的不忠與背叛,有點兒像現代很複雜的婚外戀,但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她所要顧忌的現實問題更多,她內心的掙扎更強烈、更痛苦。她的思想是比較新女性的,比較有內涵,可以和知識分子出身的老大在精神上有所溝通,所以性感與美貌是次要的。」 綜合來看,《投名狀》可謂「處處皆顛覆」,「全盤否定」偶像巨星們的固有形象——最能打的李連杰文戲最多,變成了「知識分子」;劉德華成了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草寇;最英俊的金城武最殘暴、最無腦;看似毫無「紅顏禍水」氣質的徐靜蕾卻攪亂了硬漢陣營……


黑暗人性與政治陰謀:兄弟無用


       詭譎善變的「複雜人性」必將導致複雜故事,而非「吳宇森式」的簡單正邪對立與浴血槍戰。陳可辛之所以翻拍《刺馬》,口頭上說是向老導演致敬,更多還是被《刺馬》的歷史原型——「滿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案——所深深吸引,因為那件傳奇迷案之所已經久流傳、眾說紛紜,就是因為它集結了陰謀、善變、情色、背叛,甚至政治機密等諸多複雜元素。 清同治9年(1870年)7月26日,兩江總督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由眾護衛護送返回督署,途中卻被獨行刺客張汶祥所殺。此事轟動朝野,慈禧太后驚問:「此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張汶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期間雖有曾國藩、鄭敦謹等朝廷大員複審,卻始終未得真相。次年十月,張汶祥被剖腹挖心,以祭馬新貽之靈。 由於「刺馬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結案,難免傳聞四起,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後人將「刺馬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太原案」並稱為「清末四大奇案」。 張汶祥為何「刺馬」?清廷給出的答案是「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但更有危言聳聽的說法將「刺馬」描繪成政治暗殺事件——無功無德的馬新貽居然坐上兩江總督的位子,與曾國藩平起平坐,聖恩何以如此眷顧?據查張汶祥本是湘軍,而馬新貽上任後曾嚴厲懲治湘軍游勇,案發後清廷又派「湘軍老祖」曾國藩主審,這其中又有何奧妙?…… 如此這般,倘若《投名狀》真能假借三兄弟的生死情仇拍出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土崩瓦解,進而直刺人性深處,便有望成為真正的史詩大片,所以陳可辛口頭所說的「拍一部《英雄本色》那樣的男人電影」不過是宣傳口號,希望能把更多觀眾拽進影院,一旦你進去了,整個世界就都黑下去了,人性就全暴露了,悲劇從頭演到尾。

來源:http://www.coocaa.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