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瑪特

2007-09-07 23:16:31

女孩的假迷宮 繼父的真戰場


據說,每個女孩心裡都有個童話;又據說,童話也不盡美好。
14歲的奧菲利亞站在青春期的門檻上。她的裁縫父親去世了,母親嫁給父親的主顧-國民軍上尉維達爾,並為他懷有身孕。上尉渴望有個兒子接續香火。
那是1944年,西班牙內戰早已分定勝負,但余煙未散,上尉還在山區剿匪。奧菲利亞隨母投奔繼父。他是一個嚴厲的男人,奧菲利亞不喜歡他。孩子抵制繼父很尋常,不是嗎?
內向而愛看書的女孩做起白日夢:她是地下王國的公主轉世,流落入間,必須遵照父王的使者-山林之神潘(Pan)的指引,完成三個任務,方能叩開通往地下秘境的迷宮之門,再見父王。
與此同時,上尉率領部隊對付游擊隊及其當地同情者(包括他的女管家和村裡的醫生),他的妻子(也就是奧菲利亞的母親)難產死去,留下一個男嬰。
月圓之夜,女孩帶走弟弟,奔向潘神的迷宮。上尉隨即追來。潘說,取弟弟的兩滴血,便能打開迷宮,回到地下王國。女孩不肯。
上尉為了奪回兒子,拔槍射殺女孩,她自己流下的血打開了迷宮,她終於重回父王、母后座前,遠離了世間的悲苦。
女管家帶著游擊隊趕到,上尉被斃,臨死前要求女管家等男嬰長大後告訴他父親的姓名,但被拒絕。
這是一部雙線結構的電影,墨西哥導演德爾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把女孩陰鬱的魔幻之旅與西班牙那段血腥殘酷的歷史交織在一起,講述了一個沉重而充滿暗喻的「童話」。我不是索隱派,沒有興趣去逐一破解他設下的啞謎。
女孩這條線,或許是囿於預算,拍得堪稱簡陋,從頭到尾精靈神怪加起來不過十隻八隻,場面也較為寒酸,情節還有不少bug。但是這並不構成我討厭此片的理由。
此片的問題在於導演未能不偏不倚地對待西班牙內戰及佛朗哥統治的那段歷史,它誤導了觀眾,用一種拉美左派慣用的手法:渲染對方的罪過,而對己方的有過之而無不及輕描淡寫乃至閉口不提。影片對維達爾上尉這個角色的塑造,就是導演偏頗立場的明證。
因此,我有必要對影片的歷史背景作一些澄清。
從1931年4月阿方索十三世退位、第二共和國成立到1936年7月內戰爆發,5年間經歷三次大選,社會卻日益分裂和動盪不安。內戰的導火索是國會議員、右翼領袖卡爾沃·索特羅遭左派暗殺,此事使早已不忿於左派暴行的軍隊揭竿而起。如同比弗在關於西班牙內戰的新作《為西班牙而戰》中指出的那樣,把內戰描述成同胞相殘的衝突是錯誤的,它是由意識形態引起的一場大屠殺,它把手足兄弟變成了意識形態上的敵人。比弗複述了哲學家朱利安·馬里亞斯講過的一個故事:他永遠無法忘記當一個容貌姣好、穿著漂亮的年輕姑娘走下一輛有軌電車的時候,電車司機臉上的那種憎恨-「我們真的已經受到了懲罰,」他說:「當馬克思比荷爾蒙更起作用的時候,你無計可施。」 內戰早期,左翼士兵宣判一座具有象徵意義的巨大的耶穌雕像死刑並舉槍對其掃射(請注意這發生在一個天主教國家);《人類死刑大觀》中提到,「1936年,在西班牙內戰中,共和黨人又復興了這種刑罰,他們用水泥灌滿了囚犯的直腸。」因此,當時間背景設定為1944年的《潘神的迷宮》一再以血腥的鏡頭表現佛朗哥軍隊對共和派殘匪的鎮壓時,觀眾最好不要忘了,就算在本片中,軍隊固然給每個倒下的游擊隊員補上一槍,游擊隊對官軍何嘗不也是同此料理?《全球通史》關於西班牙內戰的章節中講到:「...開始時,無政府主義者和社會黨人在共和派中佔優勢,整個內戰期間,溫和的社會黨人擔任了共和政府中的各種最重要的職務。但是,由於忠於共和政府者對蘇聯軍用物資的依賴,共產黨人變得越來越居支配地位,到1937年末時,蘇聯控制的國際縱隊、蘇聯飛機和西班牙的共產黨將領正領導著共和派軍隊,支配著它的政策。這不僅意味著共和派的力量更為有效,還意味著非共產黨團體、尤其是曾擁有大批追隨者的無政府主義者的滅亡或黯然失色。 如果忠於共和政府者獲勝,新的內戰說不定還會發生,因為共產黨人站在反對社會黨人、無政府主義者和托洛茨基分子的一邊。...」從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一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共和派一方哪怕內訌都是如何殘酷(史達林扶持的派別迫不及待地大肆清洗剛剛從前線撤下來的奧威爾所屬的馬統工黨等無政府主義小黨的戰士,那不啻於一場「內戰中的內戰」-奧威爾僥倖逃脫,從而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轉變),以及內戰如何演變成一場共產國際操縱的代理人戰爭。而佛朗哥至少「在所有人都認為他是納粹同黨、法西斯分子的時候,他卻和希特勒周旋,不僅使得德國兵沒有踏入西班牙一步,而且使得西班牙奇蹟般置身於二戰戰火之外,甚至還一度成為猶太人逃亡的一條通道。」(林達)我不是試圖為佛朗哥辯解,只是提供一點有別於導演言下之意的參考資料。
1939年1月26日,佛朗哥佔領巴塞隆納,共和政府逃亡。 佛朗哥的軍隊入城時,人們潮水般地圍攏過去,行佛朗哥式禮、揮舞著紅白兩色旗幟,歡迎他們勝利進入巴塞隆納。(見下圖)不能不說,佛朗哥的最終勝利,除了「德意法西斯的支持和歐美列強的縱容」,還有西班牙人民的抉擇。畢竟,以西班牙人的傳統信仰和價值觀,左派勢力更難令他們接受。若以事後觀之,佛朗哥的勝出可以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歷史也告訴我們,共產受難者的人數遠遠多於納粹受難者。不敢想像西班牙如果落在史達林分子手裡,會是怎樣的局面-我相信肯定只會比佛朗哥的統治更糟。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5/01/25/js0126flgjc1.jpg
讓·德科拉的《西班牙史》如此總結西班牙內戰:「戰爭結束了,但花了多大的代價啊!...雙方同樣都把殘暴當成血腥戰鬥的主要手段。佛朗哥行刑隊的槍聲在馬霍爾卡悽慘地迴翔的時候,(共和派)民兵在強姦修女、褻瀆陵寢、洗劫教堂。...回想這樣的恐怖,以紅色恐怖對白色恐怖,試圖把一方說成無罪而另一方有罪,...這不是史家的任務。」
同樣地,借電影講歷史,不該像《潘神的迷宮》這樣講。雖然影片其實沒有這麼爛,我在豆瓣起先給的是三顆星(「還行」),但我想了一下,把它降為兩顆星,再想一下,「到底意難平」,乾脆打到最低的一顆星(很差)。這也是我對各種歪曲歷史的文字作品、影視作品的一貫評價。
至於西班牙,幸運的是,佛朗哥雖然是一個獨裁者,卻睿智、無私而富有遠見。在他統治的中後期,不僅實現了經濟的騰飛,而且有意識地逐步放鬆對國家的高壓統治,政治日漸開明。他指定並培養阿方索十三世的孫子胡安·卡洛斯為繼承人,把國家交回給王室。在他身後,西班牙較為平穩地完成了政治轉型,成為君主立憲的民主國家,政治體制與歐洲大家庭的其他民主夥伴並無不同。各方勢力的善意和妥協,成就了一個民主轉型的典範。假設佛朗哥當年兵敗,這一切能以這種相對較小的代價實現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