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鬼認證:最後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

谍影重重/神鬼认证最后通牒(台)/叛谍追击最后通牒(港)

8 / 657,779人    115分鐘

導演: 保羅葛林葛瑞斯
編劇: 勞勃勒德倫 湯尼基爾洛伊
演員: 麥特戴蒙 茱莉亞史緹爾 克里斯庫柏 布萊恩考克斯 大衛史崔森 瓊愛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affler22

2007-09-05 07:32:38

一氣呵成的高潮


紅袖添飯
 
  必須承認,俺有點喜歡馬特戴蒙(Matt Damon)了。
 
  儘管這哥們一直都很努力,並且從一開始就很有實力,為人還特低調,不像他那位一張馬臉的「發小」哥們那樣囂張……這樣的人品與成績,俺早應該喜歡才是。可惜他的臉……比較難以算得上帥。而俺雖非嚴重花痴,大抵還是會對帥哥更青睞一些D,所以一直以來對「小馬哥」有些偏見……莫辦法,俺就這麼俗。
 
  幸好,俺向來「看片不看人」的嗜好,又提升了小馬哥在俺心中的地位,因為他這幾年連續主演了幾部俺的心頭好:《辛瑞那》(Syriana)、《無間風雲》(The Departed)和《十三羅漢》(Ocean’s 13),每部都有超出俺預期的精彩演繹,讓偶發現原來這哥們的確是個演技多面手,前途不可限量。為了巴結他,俺覺得也該「飯飯」他了。
 
  俺以前老說他「呆」,因為無論從面部輪廓,還是從表演風格,他都屬於沒太多動靜那種。為此,俺沒少被「小馬哥」的FANS猛K。其實,也不是俺一個人說他呆,一貫誇大其詞的《美國戰隊》(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都直接說他「弱智」了,可見戴蒙之「呆」,是人所共知的。
 
  不過,人老子都說了,「呆可呆,非常呆」,關鍵得看演繹的層次,「呆」也可以變得很「生動」的。何況,從「簡約主義」及所謂「自然主義」的角度來看,「呆」恰恰是值得推崇的,是對好萊塢表演模式中過份戲劇化傾向的一種「反動」。現實生活中的間諜,真的像007那麼拈花惹草、自命風流,又或像伊森霍特(《不可能的任務》系列)那樣表情豐富、愛出風頭嗎?未必。真正間諜的魅力,在於他們處於極端的「平常」與「非常」之間微妙的平衡:唯其外貌平常,方能大隱於市;唯其手段非常,方才馬到成功。
 
  《神鬼認證》系列中的戴蒙,就是將以上的辨證關係的完美再現。看了他在該系列中的表現,人們會認同「表演真是很奇妙的」。因為,表面上看來,木口木面的戴蒙,和動作影史上聲名遐邇的「石頭人」們如史泰龍和史蒂芬辛格沒什麼兩樣,但「波恩」的命運就是比「藍博」他們更讓人牽腸掛肚。這種角色的魅力,固然有精巧劇本的功勞,也與戴蒙的精彩演繹分不開的。他看似「內斂」,其實是在熔鑄「黑洞」一般的氣質,讓螢幕下觀眾的眼光一旦投射就無法逃脫。俺喜歡這種調調,往淺里說,是使得螢幕角色更實在、更親切;往深里說,是在為浮華的商業動作片注入清新自然的藝術甘霖。
 
  當然,並不見得所有人都認同戴蒙的內斂版間諜形象,正如同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含蓄、舒緩、留白等電影手法的價值一樣。可是,俺仍然難以想像,會有人對《神鬼認證3》(The Bourne Ultimatum)的動作戲份和情節節奏說三道四;在俺看來,本片是好萊塢近十年來時裝動作片的巔峰之作,基本上很難挑出毛病。
 
  現在三歲小孩都知道把「節奏」掛在嘴邊,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動作片不能一味求「猛」,必須有所起伏跌宕,有靜有動,有緩有急,這樣才能演奏出刺激而抓人的旋律;很少有一猛到底、一急至尾的動作片能成功的。然而,「很少」並不代表「沒有」,而只是說明這樣難度很高,非胸中具有大氣象的導演所不能掌控。恰巧「綠草」(Paul Greengrass)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能人,所以《神鬼認證3》可算動作電影史上「一猛到底」而成功了的典範。
 
  有人提醒我,其實第二集節奏也很快,也幾乎是從頭到尾「馬不停蹄」;但俺的印象中,還是有些停頓下來、煽乎下感情的片段——儘管那些片段很短,短到讓性急的小子們根本不願注意,但在編導的意圖裡,都是要算舒緩篇章的。到了《神鬼認證3》里,一切抒情都消弭了,可謂讓「多愁善感派」絕望至死。這倒不是說因為第二集波恩死了老婆,而他又是老實人,所以第三集沒得玩感情。其實不然,大家似乎忘了,從第一集開始,在CIA那邊,就有一位大臉盤MM,似乎對波恩同學有些不清不楚。在第三集中,他們更加「不清不楚」了:通過編導的暗示,觀眾分明已經能猜到他們過去可能「有一腿」。可是,編導「壞」就壞在保持這種「不清不楚」,而他們的高明之處,也恰恰在於故意不「清清楚楚」地揭示。這樣一來,看似會拖緩節奏的曖昧感情,反倒在劇情安排下成為影片中段最讓人透不過氣的一個經典段落,使得舒緩驟然變成了激烈,而感情也居然促生了動作,看似很不兼容的轉變,在電影中卻完成得非常自然、精確。
 
  那麼,是什麼使得一部從頭到尾很緊張的動作片,能夠避免觀眾最後的「疲乏」或者走出影院後的「失憶」呢?電影本來就是「錯覺」的藝術,可這種電影的本質是光學上的,是物理的;《神鬼認證3》的偉大,在於它成功地利用了心理上的錯覺。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因為玩弄懸念就是製造心理錯覺,而這種手法已經被經典大師們玩殘了。《諜3》所運用的心理錯覺,基本和懸念無關,它主要不是涉及「認知」的錯覺,而是涉及「體驗」的錯覺。簡而言之,就是讓觀眾將「心理緊張」誤認為是「節奏迅速」,其實,影片在很多時候,是放緩了節奏的,例如CIA內部意見不一的情節。只不過這些「放緩」恰恰在那些懸念的「口」上,所以敘事節奏的放慢,反而會提升觀眾體驗的緊張感覺。
 
  另一方面,對於喜歡沒心沒肺看動作場景效果的觀眾來說,觀賞本片照樣不輕省,因為《諜3》中的動作場景分外真實凌厲,先不論場景調度和動作設計的效果,單單是手提攝影的運用,已足見高妙。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因為麥可貝同志就愛用這種大動態的、搖擺不定的影像模式,那為啥貝哥們的動作場景激烈是激烈,卻總缺少那種讓人難以呼吸的緊迫勁兒呢?我們在看《變形金剛》和《絕地戰警》時,是迫不及待等那些大規模毀滅場景出現,還是真正為影片角色而揪心呢?恐怕是前者居多。而「綠草」同學對於手提攝影的使用,目的是將觀眾的心栓在角色身上,他的鏡頭,像是跟隨波恩出神入死的哥們,始終關注的是人物的生存狀態,對於場景規模等「視覺糖果」性質的東東不是很在意。
 
  令人驚喜的是,儘管「綠草」的鏡頭不以「表現場景」為能事,《諜3》仍然為廣大動作影迷們,奉獻了好萊塢本年度最佳打鬥與最佳追車場景。如果——我是說如果(又或者在事後靠驚人的記憶力回味)——我們能在那些緊張刺激的動作場景中緩過一口氣,將視線從波恩的身上稍微擴張到場景和動作設計上,就會發現這些「技術活兒」之精彩。同影片的整體風格一樣,追車與打鬥的設計都是毫無花哨的;但正因為毫無花哨,難度反而更高,例如,沒有慢鏡頭與CG的渲染,戴蒙就必須真實地使出那樣快速多變的格鬥術,那樣慘烈的連環撞車與高速機動的駕駛技巧,更讓人對好萊塢特技人嘆為觀止。可以說,越是了解電影拍攝真實過程的,就越會驚艷於本片動作之精彩。這種精彩,是超越了「假天空」的實實在在的精彩,要比那些「虛假做作的絢爛」令人激動得多得多。
 
  既然編導一方面能成功地化「舒緩」為「緊張」,另一方面還能以「刺激」火上澆油,這就難怪觀眾從影片一開始就憋著的那口氣松不下來。不過,這種「憋氣」是非常痛快的憋氣,好比有些先鋒同志——例如「阿部定」姐姐——在「霉克辣霧」(make love)時喜歡通過窒息來達到絕美的高潮一樣,《神鬼認證3》讓觀眾懸了80來分鐘的一口氣,也能將觀眾推向欲仙欲死的和諧境界。
 
  當然,喜歡琢磨的同學,也別忘了片中那些配角們,那可是一堆、一片、一攤子好萊塢戲骨菁英啊。沒有他們這些發光的綠葉,戴蒙同學再「大智若愚」也難以成就如此完美的電影。喜愛武俠小說的哥們都知道,從對手或敵人的素質來判斷某位高手的境界,比看他的朋友更有效。孤軍作戰的波恩,面對的是CIA里從上到下一窩窩的老狐狸,外加和他一樣優秀致命的頂級殺手。真正有素質的動作電影,會尊重這些對手,把他們塑造得能「配」得上主角。《諜3》完美地做到了這點。這不僅更加豐滿了波恩的形象,也大大增添了影片本身的厚重,以後買張DVD,單單為了好好欣賞這群頂級綠葉們的表演,也是可以妙趣無窮的。
 
  最後,還是要特別表揚一下「綠草」先生,沒有他,《諜影》系列不可能如此一部比一部精彩。其實,對於好萊塢的編劇來說,將劇本寫得生猛紮實,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將影片的整體風格弄得如此乾淨俐落、冷峻凌厲,那就非需要大手筆不可了。而更值得讚嘆的,是「綠草」還能將他的「大手筆」返璞歸真,藏於自然樸實的外觀之下,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才能了。假以時日——如果他不發昏的話——「綠草」先生完全可以成為與斯匹堡、伊士活等比肩的好萊塢三天大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