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長十郎

2007-08-17 06:46:07

請試著欣賞成長的意義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是該系列五部電影中最符合大片標準的一部,劇力十足、演員出彩、導演用心外加多元化的動作設置使得這部波特電影從單純的兒童故事片蛻變成出色的大電影。在今年進入內地影業的美國大片中,《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動作設置遠勝於《蜘蛛人3》,電影節奏也稍勝《變形金剛》。然而,據說有很多人不太喜歡這部電影,理由大多為不喜歡哈利•波特長大的故事、波特與張秋的初吻不好看、故事過於黑暗,不適合小孩觀看等等。觀眾在懷念10歲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騎掃把玩魁地奇的可愛情景的同時,已經忽略了丹尼爾等已經長大成人的演員技藝上的提高,用欣賞可愛兒童片的心情來看《鳳凰社》,進而得出《鳳凰社》這部電影不好看的結論,錯的一方應該不在電影。想看兒童片做天真浪漫兒童夢的人大可選擇《大雄的恐龍》,這片也在公映著。鑒於波特小說系列的威名,即使沒看過《鳳凰社》小說的人都應該知道波特會在這部小說中變成有擔待負責任的小大人。既然有了這個認知基礎,那就可以靜下心來慢慢體會該片全體電影人的用心之處,這遠比無端找碴有意義。
風雲變色的開場鏡頭就已經將《鳳凰社》電影的黑暗風格顯示出來,波特小說自《火焰杯》開始就已經完全往這一方向發展,看過《火焰杯》的人都會明白這一點,然而導演大衛•葉慈似乎有意將這個電影的風格完全暗黑化,從波特到達鳳凰社總部之後赫敏伸出雙手給波特一個熱情的擁抱拍成恐怖鏡頭這點就顯示出導演將這部電影完全按照驚悚片的方式來拍的決心。
從故事本身看,《鳳凰社》電影與小說相似度至少超過90%,130多分鐘的片長絕對不能將小說中的所有情節包容進去。在對於精彩情節的取捨方面,編劇與導演做的相當用心,將片中所有精華都融進電影的同時,更懂得剪去一些會讓故事變得囉嗦的情節,譬如《預言家日報》煩人的女記者在赫敏的威脅下發文章澄清哈利沒騙人這一小說中的情節就被導演大衛•葉慈爽快的砍掉。而在砍掉一些旁支的同時,大衛•葉慈也將原本的故事做了些修改,譬如將韋斯萊兄弟放煙花大鬧學校的場面放置到考場上,這一改動比起小說中韋斯萊兄弟在烏姆里奇驅趕特利勞妮教授出校時候的放煙花大搗蛋的情節要更勝一籌,大衛•葉慈這一小巧設置使得考場變成學生狂歡發洩壓力的地點,顯然更能引起觀眾共鳴,這細節顯示了導演與編劇對電影語言的理解程度。電影將張秋設置為喝了吐真劑之後共處鄧布利多軍據點的叛徒也基於同樣理由,砍掉小說中告密的張秋同學這一角色,不僅使得這部人物已經夠多的電影更緊湊之外,還為張秋這個原本沒什麼亮點的人物提供了發揮機會。這些改動體現了導演與編劇對電影節奏的敏感度以及對這部電影的良苦用心,而這些改動都肯定得到J•K•羅琳的認可,眾所周知,羅琳向來要求波特電影要忠於原著這一點。
看過小說的觀眾在看電影時如果把精力放在欣賞演員如何用技巧、導演如何用鏡頭剪接將一些意味深長的小細節體現出來的話,應該會比隻顧著看電影與小說哪點有出入要好玩得多。《鳳凰社》電影中最有意思的細節都集中的金髮小姑娘盧娜與波特的幾場戲中。通過這些戲可以看出導演對盧娜這個角色的喜愛程度遠高與張秋,而盧娜這個小說中原本看起來像傻大姐的角色到了電影竟然被初次演戲的伊凡娜•林奇轉變成充滿神秘感的美麗少女。電影中她與波特的幾場戲都似乎與心靈導師或者解圍者的身份存在,譬如在眾學生意見紛紛討論該不該自己學黑魔法防禦術的時候,盧娜僅一句話就將整個討論由伏地魔是否真的回來轉到跟波特學更好的魔法這一正軌上,丹尼爾所演的波特這時對盧娜一個點頭,將他對這個少女的感激之情表露無遺。這些內容小說都有涉及到,然而比起小說中傻大姐盧娜無心之語,伊凡娜所演的盧娜的表現更像是有意替波特解圍,伊凡娜給了盧娜一個更為討人喜歡的形象。盧娜的出彩,使得原本就不太出眾的張秋和金妮更為失色。金妮這一角色導演沒給足夠的空間讓其成長,然而張秋這個必須完成暗送秋波、心情複雜的初吻以及被迫成為告密者後的內心痛苦這些很有得發揮的戲份的角色,因為梁凱蒂木衲的表現完全埋沒了這個角色,也白費了編劇導演的良苦用心。幸好整部電影中糟蹋角色的現像隻發生在梁凱蒂一個演員身上,其他演員,無論是戲份吃重的艾梅達•斯湯頓(烏姆里奇教授)還是只有少數幾個鏡頭的艾瑪•湯普森(占卜課教授特里勞妮)和海倫娜•波漢•卡特(食死徒貝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海倫娜僅靠幾聲狂笑加瘋癲表情就將貝拉演得入木三分,而湯普森更僅用不到五句的台詞加上一雙大眼鏡就將特里勞妮演活,這就是演員的力量。
《鳳凰社》的特技場景與打鬥場面做的相當用心。這部電影的大場面,比起波特初吻戲要炫目得多。打鬥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場面出現在結尾神秘事務司黑白兩派大決鬥這場戲上。導演將經典的打鬥場面都借鑑過來,再用更先進的特技加以美化,使得這場原本在小說中通篇充滿「昏昏倒地」之類「簡樸」咒語的場面變得更富美感。波特與小天狼星合力鬥盧修斯•馬爾福與另一個食死徒的場面,魔杖互射的情景很像西部片中的槍戰場面,而雙方使用魔杖的姿勢又很像西洋擊劍,最後鄧布利多與伏地魔雙方互用魔法打鬥的場面更像星戰中的絕地武士拿光劍互砍的情景,這些借鑑與昇華使得這場重頭戲華光四射,相當精彩。
從風格定位、故事設置、演員表演再到技術運用等各種方面看來,《鳳凰社》理應進入精彩大片的行列。波特的成長讓其更有魅力,而波特在片中對友誼與愛的理解比起早期波特電影中單純的兒童冒險故事更具教育意義,幾歲的孩子看不懂這點,家長應該看得懂,別忘了這部電影在美國的評級是PG-13,孩子需要家長指導,要家長真不願費這個心讓孩子儘早了解這些東西,那就去看《大雄的恐龍》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