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浮華新世界--Vanity Fair

名利场/浮华新世界/浮华若梦

6.2 / 23,509人    141分鐘

導演: 米拉奈兒
編劇: 朱利安‧費羅斯
演員: 蓋布瑞拜恩 吉姆布洛班特 瑞絲薇斯朋 詹姆斯柏爾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季星

2007-07-02 06:51:47

米拉的隱語


很早就想寫一寫它,04年的電影,前前後後看了不少遍,剛剛到無錫又翻出來看了一遍。因為電影的精彩,去翻了一下原著(汗:-)發現事實上原著和電影是差很多的。
        原著屬於現實主義批判小說,設立了一些列入物以求獲得在描述整幅19世紀英國尚禮社會畫面的過程中,達到某種批判與揭露。然而編劇茱莉亞nFellows顯然沒有把重點放在社會批判上,甚至可以說影片中對上流社會的浮華奢靡的熱情描述成了亮點與濃墨重彩之處。原著中的「群醜圖」是沒有絕對主人公的,而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極為鮮亮的、幽默、狡黠、熱情、膽大、敢做敢為、工於心計又不失真性情的貝姬。她的光芒超過了所有男人和女人。來自美國南部的Reese Witherspoon有一張帶著尖下巴細長眼睛的美麗臉龐,那種美麗不是珠圓玉潤不食人間煙火的,而帶著一股子狡猾和野心。然而這份狡猾和野心是有著真性情為底色的,顯得不世俗不膚淺卻經不住讓人讚嘆。當她一身泥漿的走進彼特·克洛里伯爵的府邸做家庭教師,她的眼神是那樣的高貴和自珍。她從小的夢想就是躋身尚禮社會,貧窮的家世讓她飽嘗了社會底層的滋味,她不甘心,她要反抗。於是她的美貌她的才華她的心計都賦予了艷麗並且有著強大生命力的光澤。她的生長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野心滿滿。她的愛是理智的,卻也是帶著真實血肉的。可以認為她的婚姻都是為了取得某種地位,但是不可否認她對羅頓的愛是真實並讓她痛苦一生的。
        我想說的並不只有這些。影片中除了導演米拉·奈爾一貫的印度風情、工於細節、暗示性強的色彩之外,值得注意的,同時也是留給我無限餘味的是米拉所賦予影片的「無為」情節。最後的結尾落在貝姬在落入風塵之後偶遇少女時代結識的**伯爵並隨之去了印度(影片的背景是攝政王時代的英國,那時的不列顛號稱日不落,很多軍官駐守印度),這種頓悟一般的歸宿是米拉一貫的含蓄與節制情感的風格所致。編劇所把各種千頭萬緒的線索拉進劇本,使得這部《名利場》缺乏強調戲劇化的衝突和社會的批判。總之,《名利場》留給我們的不是對於主人公悲劇性格根源的社會性思考,而是一種道不清說不明的情緒——感慨世事易變的滄桑。這和米拉出生於印度大概有很大關係,這種特殊的「無為」情節只可能來自一個土生土長的印度導演。米拉的意圖大概是完全顛覆原著的批判而把影片重新塑造成為她對歷史的理解或者說是對宿命的理解的表達。有評論家說「過度的飄零感於人生感慨令新版《名利場》成為一場視覺盛筵。」我認可他的感悟,但否認他的結論。由「懷舊」「無為」「命運」而非「批判」「社會性」「戲劇性」的觀點對其進行關照,米拉完全做出了她想要的效果。所有細節的積累、主人公的服飾、貴族庭院背景等等,這些所謂「視覺盛筵」的精心雕鑄,都是為了鋪陳一種繁華易逝的感傷,都是為了最後那五分鐘印度之行所造成的開朗情緒與主體昇華的鋪墊。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鑼、摩洛哥的燈籠、印度的織品……各種聲光色影煙霧氣味都充斥了奢靡細膩並且略加感傷的調子。影片的美術設計得到了所有好評,有人一味欣賞它的華麗精美,有人則把它作為把柄進行指責,這無疑都是膚淺無力且不足一覽的評說。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