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社會--Election [2005]

黑社会/龙城岁月/选老坐

7.1 / 11,388人    France:101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 USA:100分鐘 | China:85分鐘 (cut version) | Argentina:100分鐘

導演: 杜琪峰
編劇: 游乃海 葉天成
演員: 任達華 梁家輝 古天樂 張家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aVen

2007-05-17 07:12:31

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的香港黑幫史詩


1,暴力與儒雅
  
  據報導,《黑社會》在坎城上映的時候,其暴力場面引起了眾多觀眾的不適反應,甚至有善良的老太太因受不了其血腥和恐怖而當場嘔吐。可是儘管如此,在很多國內觀眾眼中,《黑社會》仍算不上真正的黑幫片。他們覺得它過於儒雅因此顯得虛假。他們罵罵咧咧,像是一個小混混裝出見過大場面的樣子,說杜琪峯老了徐克老了陳可辛嫩了張藝謀俗了陳凱歌瘋了全中國編劇死了暴力美學不見了香港電影的輝煌過去了電影淪陷了社會浮躁了人生充滿不幸了,他們嘲笑杜琪峯想把《黑社會》拍成「中國版《教父》」是痴人說夢。他們完全無視《黑社會》中那段爭搶「龍頭棍」的情節里幾近完美令人窒息的鏡頭剪輯和音樂畫面的水乳交融,完全無視 「滾豬籠」和「石頭砸死人」的冷暴力,而把這部影片歸為徹頭徹尾的理論化說教性作品。
  
  我們也把杜琪峯想得太簡單了。雖然我非常喜歡《黑社會》,可是直到看完了《黑社會2:以和為貴》的那一刻,我才依稀發現了杜琪峯的野心。這個拍出了《暗戰》和《槍火》,同時也能玩玩《審死官》的男人,他的完整構思和胸有成竹遠遠出乎我們的意料,超乎想像。
  
  不但如此,《以和為貴》中那些讓人措手不及幾乎嘔吐的血腥鏡頭同樣超乎想像。我相信那些罵罵咧咧的人在看到「肢解」、「絞人肉餵狗」的畫面時,一定會馬上作出決定,閉嘴保持沉默。那些鏡頭是如此的令人猝不及防,首先是打手武哥掄起鐵錘直接砸人,那時我還可以忍受,而後來的古天樂居然拿著菜刀,一刀一刀砍下了阿樂手下的雙手,爾後是雙腿。古天樂滿身鮮血揮舞著菜刀,在他的身後,一隻被卸下的腿正被拿著丟進絞肉機,呈現出死亡的蒼白。這個鏡頭讓我聯想起日本恐怖片裡那些殘缺的身體和病態的嗜好,那時我已瀕臨崩潰。地上散亂的紙幣沾滿了鮮血,幽怨單調的音樂令人寒徹心肺,當盛著人肉的碗被端給狼狗們食用的時候,讓人完全崩潰了。

 如果說《黑社會》是一種文質彬彬的暗戰的話,那麼《以和為貴》則重點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儒雅之下的黑暗和暴力。他用極有衝擊力的血腥場面告訴我們黑社會真實的另一面。
  
  《黑社會》是文雅的,任達華曾將它比喻成「一幅水墨畫」,這種風格體現於整部影片極少的暴力和極多的文戲。影片開場,洪門幫會的場面莊嚴而古樸,紅色的畫面渲染出濃郁厚重的傳統文化。而在之後的大部份時間裡,要嘛是黑社會內部針對「話事人」選舉的討論和思考,要嘛是黑社會和警察之間語言上的相互恐嚇(如鄧伯說的:「你們的監獄坐得下嗎?」)。而在導演對暴力的表達上,也顯得隱晦而含蓄。在最為經典的爭搶「龍頭棍」那一場戲裡,鏡頭剪輯具有蒙太奇風格,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鏡頭切換自然,配合以羅大佑傳統的彈撥絃樂和鐃鈸鼓聲,使觀眾呼吸急促,目不暇接,陶醉於整個追逐的緊密節奏,卻忘記了畫面本身的鮮血淋漓。而在另外一些暴力情節里——比如梁家輝將人放入竹籠滾下山和任達華用石頭一下一下砸死梁家輝——導演都處理得極為隱晦,看不到血,看不到慘狀,背景是翠綠的山,遼闊的天空,是河邊敞亮的陽光和茂密的樹林。如果不考慮內在的含義,我們從這些畫面本身看不到多大的暴力。
  
  而《以和為貴》卻是血腥和暴力的,套在人脖子上的狼狗、滿身鮮血的古天樂、直接掄起的鐵錘、被肢解並被絞成肉醬的人肉、東莞仔刺向打手武哥的砍刀,這一切太過真實、令人恐懼、冰冷刺骨,而陪伴著這些場面的不再是節奏緊迫的彈撥樂器,而是幽怨的洞簫和冰冷整齊的提琴,它們逼得你不得不注視著一個個慘烈的場面,並在音樂和情節的控制下一面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一面萬分恐懼,儘管抱住雙肩,卻還是被心底滲處的寒意冷得瑟瑟發抖。
  
  不僅如此,《黑社會》和《以和為貴》的區別還來源於它們各自表現的主題不同,在《黑社會》裡,他們的爭鬥基本是圍繞著「龍頭棍」上,因此是直接了當目標明確的爭鬥,在影片最後出現任達華砸死梁家輝之前,我們都幾乎覺得任達華是如此的大氣寬容和深謀遠慮。可是,《黑社會》最後的黑暗情節卻幾乎成了《以和為貴》的主調,所有人都不再互相信任,而是採取各種見不得人的幕後手段,暗殺、離間、挑撥、威逼、利用,一切都是陰暗和殘忍的,這種陰暗讓人看到黑社會的本質,所謂的江湖義氣和英雄氣質不過是檯面上的謊話,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如同政客一樣明爭敢鬥,不擇手段。同時,這種一團和氣之下的爾虞我詐,與《以和為貴》的片名構成了一種反諷,這樣的反諷透露出了影片若隱若現的政治意味,頗有深意。
  
  2,危險!政治企圖!
  
  有人在看出了《以和為貴》的政治反諷後,用了極大的篇幅和杜導認真的討論了諸多政治問題,比如他批評杜導不能正確認識大陸對待香港的真實態度。在我看來這完全是自作多情,因為首先這部影片的政治意味顯得如此的模糊不清,我們並不能因此看到杜導的真實態度。其次這樣的政治隱喻本身顯得曖昧多義,對其進行認真的思考和駁斥是幼稚的行為。
  
  《以和為貴》相較於《黑社會》的確「黑」了不少,也許是被閹割得不成樣子的《龍城歲月》傷了杜導的心,讓他對廣電總局的那些老頭們徹底失望,於是在《以和為貴》中再也不顧忌什麼血腥什麼反動。影片開場不久古天樂便在夜總會裡和大陸的政府領導「親切交談」,接著,一個大陸貪官在警察的夾縫中倉惶逃跑。然後,連省公安廳廳長都出面了。他對待古天樂採取的是一些與「現實」近似的態度,讓古天樂在黑社會爭鬥中不擇手段的勝出卻又無法擺脫廳長的安排和意圖。這些描寫是真實刻畫還是虛構醜化,相信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判斷。
  
  公安廳長尤勇對待香港黑社會的態度的確類似於大陸對待香港的態度,先是畫一個大圓圈,作為底線,其它的事情皆可以談。接著,讓你一步一步地順著他的構想走,直到最後,當古天樂泄憤般的打了公安廳長幾耳光過後,他突然發現這是一個極為精細的圈套,而他已經不知不覺間深陷其中,於是終於情緒崩潰,放聲大叫。
  
  尤勇代表了中國傳統的典型政客形象,他們永遠溫文爾雅,不慌不忙,即使被打了耳光,也能保持鎮定。因為就在他說出「謝謝合作」然後轉身離開的時候,他的心中充滿了一切盡在掌握的滿足和喜悅。「小不忍則亂大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些古訓都提醒著我們成為一個老謀深算的人,成為尤勇這種陰暗、冷靜、絕情的政客。而尤勇在影片開始以黑幫人士出現,則預示著這樣的政客,通常都有一段見不得人的往事。
  
  古天樂的無奈也許便是目前香港人民的真實寫照,他們明白自己掉入了圈套,卻無法擺脫。而尤勇則代表著大陸官方目前的態度,他們允許黑社會存在,卻又必須在規定的範圍內,然後在暗中打入黑社會內部,最終操縱黑社會,讓其只有兩種選擇:要嘛歸順政府,要嘛瓦解。這樣的招安方式就連《水滸傳》也有所記載,它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因此,我們不必太憂愁,因為政治本身便是黑暗的,它沒有對錯,只有利益。沒有正義,只有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無情而且殘忍,利用一切可利用之人,打倒一切妨礙自己的敵人。而這一點,在黑社會內部同樣適用。
  
  縱然如此,我還是不願意高估廣電總局那群老頭們的智商,也許他們覺得在抓貪官的那一場戲裡,警察表現出來的大義凜然和神勇,是如此正面和光輝的教材,從而相信了「黑社會也有愛國的」這樣的幌子。這樣的話,就有更多的人能領略到這個政治反諷的趣味所在,從而看清政治的本質。於是《以和為貴》在其娛樂功能實現的同時,還能起到教育世人的作用,真是兩全其美的局面呀。
  
  
  3,野心勃勃的杜琪峯
  
  如前所述,我們都低估了杜琪峯。單獨看來,《黑社會》和《以和為貴》都顯示出某一方面的優勢和缺陷,可是,當我將兩部影片聯繫在一起思考的時候,一幅黑社會眾生圖正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這兩部影片是如此的和諧與統一,《黑社會》以其文雅和舒緩描繪了黑社會內部嚴謹的傳統和規律,而《以和為貴》則側重敘述了和平的表象下的黑暗和慘烈,並表現了這種傳統在暴力之下的脆弱和虛幻。
  
  隨著這兩部影片,我們漸漸的看清了黑社會內部和外部的真相,在黑社會外部,有香港警察不定時的抓捕和破壞,也有大陸公安的滲透和招安,他們和香港警察的關係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賴,彼此之間僵持不下。而大陸公安卻以縝密的圈套誘其入網,然後無奈的被控制,被招安或者瓦解。
  
  而在黑社會內部,除了看到其悠久的傳統和陰暗的暴力之外,黑社會內部一個個不同的人物也豐滿的凸現了出來:代表著傳統和權威的老一輩(鄧伯),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的大哥(阿樂),更為狠毒和有能力、正在成長的新一輩(jimmy),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東莞仔),快意江湖、盡情投入的年輕人(飛機),敲詐勒索的小混混(幾個號碼幫少年),還有沒長大便已註定踏入江湖的後代(阿樂之子),還有黑社會的女人們。
  
  和許多人一樣,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快意恩仇的飛機,看到他捨生忘死的砍殺於街口,拼命奔跑躲避仇家的刀刃,還有下車時,輕鬆丟掉jimmy的名片,義無反顧地選擇投入江湖。他讓我想起《古惑仔》,想起《無間道》裡的杜汶澤,他和他們一樣,思維簡潔,極其投入,快意恩仇,捨身江湖。看到他們,我能感到一種做人的快意。因為他們的身上有一種真實不做作的俠義之氣,他們才代表了真正的江湖。
  
  從這兩部影片,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了杜琪峯的野心,他將用一個系列來向我們展示真實的黑社會,這個系列將不同於007相同故事架構不同演員導演的特點,它將從黑社會的不同側面,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敘述,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配合,描繪一幅黑社會現實畫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