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發瘋的蟲子

2007-05-17 01:29:12

命運的輪迴


    一直很欣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他使人的禮堂重點從劇情轉移到細節:燈光、影射、回復、寓意等藝術手法,其更大的魅力則在於他的影視會讓你有從此片到彼片追尋導演本身思想的慾望,這興許即是源於其作品的系列性,貫穿其作品始終。我們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相似的表現手法,比如衰老病態的婦人、玻璃杯、暗黃的燈光等等,而這些則不僅表現了具體作品的特定含義,還傳達了導演本身的創作意圖。正是如此的特徵,作品情節看似緩慢,卻需細細口示,方能體味經典的精華之處。
    波蘭的微羅尼卡在男女之歡之後看著自己的照片沉靜時,是真的看到了自己嗎?抑或是在感知另一個微羅尼卡?正如我常常做夢,一個截然不同卻又看似關聯的夢的世界,一直隨著自己的成長而變化。曾稱自己為多夢人,認為自己活在兩個世界。真的如此嗎?但這卻著實豐富了我的人生。如果夢裡的世界亦是真實,我情願縮短一半的壽命。
    但從故事本身而言,我並不喜歡如此的巧合,同樣的綠眼睛,同樣的音樂天賦,同樣的名字,同樣的心臟病……或許大師本身亦是脫離故事本身去展示藝術的本質吧。看的時候忽然想起黃磊在講述他的《似水年華》時有說道:「或許在所有的愛情里我們看到的都不是對方,而是自己。」這與大師表現的並非同一主題,我卻自然地聯想到黃磊與劉若英在隔板兩目相望時那種驚訝和狂喜,是不是正如波蘭的微羅尼卡看到巴黎的微羅尼卡時那種對生命的感嘆和懷疑?
    當我們知道有另一個人跟我們長得一模一樣,或是我們找到另一個自己時會怎麼樣?曾經在網上查到一個香港小孩與我同名時我忽然好想找到他,倘若我早早結束了生命,我天真地以為他可以延續我的生命。然而後來我相信那僅僅是自己的臆想而已,名字僅僅是人的代號。影片中的兩「花」並不僅僅是名字相同,還在於他們生活中的相似,同樣的動作,同樣的宿命(摔倒,繩子,從事音樂工作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巴黎的微羅尼卡對波蘭的微羅尼卡的感應。波蘭的微羅尼卡的生活似乎成了巴黎的微羅尼卡生活的先兆,這種先知先覺的感應一直默默地保護著巴黎的微羅尼卡,讓她覺得自己並不孤獨,明白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讓他毅然地拒絕了成為一名歌唱家,否則,她會不會同樣地躺在水晶棺材下看著陽光,沐浴塵土?這不是生活的重複,而是在一種生活後的另一面。或許正是「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一次」的另一表現。
    但我相信無論何時,何地,當我們遇到一個與自己相似的人都會欣喜、衝動。因為人本能地親近自我。或許這正可以解釋我為什麼會瘋狂地戀上爛香蕉,成為「發瘋的蟲子」--那隻從瘋人院逃出的蟲子,只有爛香蕉是我的良藥!
    是前生的相識註定了今生的相遇嗎?無論如何,我仍感激。

註:很喜歡的一個情節,微羅尼卡把手袋裡的東西都倒在床上,讓亞歷山大從她的物品更進一步去認識她。難怪有看包識女人的說法。呵呵。難怪……(竊笑中)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