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尼罗河女儿/DaughteroftheNile

7 / 469人    91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演員: 楊林 陽帆 高捷 剪接: 廖慶松 燈光: 李亞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07-05-12 21:57:11

現在流行綠色,懂不懂?綠色。


《尼羅河女兒》第一好感來自張弘毅的音樂,在恰當的時候突然應情隨景而出現的老歌。可惜張弘毅去年就離開人世,整理歷屆金馬獎時,發現他打造過不少的經典電影音樂,譬如,就有《悲情城市》,雖然它讓人記住更多的幾乎是S.E.N.S。到最後名字還是被人悄悄遺忘,和新電影導演一樣,走的走,跑的跑,死的死,傷的傷,只剩幾杆旗幟,而其中,有的已經好幾年沒有搖那麼一下——告訴人們,他還在。

《尼羅河女兒》里中有著太多的音樂,從朱天文和齊秦聯手的《曾經》到平淡無奇卻溫馨的生日歌,從《Top of the World》到某首楊林唱過的歌,幾乎是帶著輕鬆舒緩的心情來觀賞它,由此輕易的被打動。它們夾雜在變化之後的侯孝賢作品中看來很有迷惑性和煽動力,一方面想著難道又回到5,6年前的瓊瑤片去了,但鏡頭感又完全不是,大段大段的空鏡,要嘛是對著陰雲籠罩的天空,要嘛是在公路上的飛奔,還飄著幾乎被人遺忘的老歌。

除了楊林之外(按推理,《尼羅河女兒》幾乎就是包裝她、推上位的一部「偶像片」,不過侯孝賢把它拍得太個人風格)。高捷,年輕時候的高捷,還是個年輕哥哥的形象,而不是後來十幾年後開始得往「滄桑」二字靠攏的中年男子捷哥形象傾靠。兩年後他出現在《悲情城市》里還是類似帶點流氓氣的人物形象。

李天祿在裡頭帶著墨鏡穿著花襯衫買「大家樂」,還是老阿公的形象。他形容起更能廢話牢騷一堆的兒媳,就像出巢的母雞,一大堆念叨話語讓人忍俊不禁。如果說老歌太容易被聽出懷舊的感動,那麼,再見李天祿則是親切。不像溫柔的大手,而僅僅是種太過自然熟悉的人情味,現在很多電影已經不見類似純樸的人情,《尼羅河女兒》在他身上依然加了不少的生活幽默,大概就和《戀戀風塵》里把炮仗當蠟燭來點那樣(笑)。在安娜與高達說起《棋王》中有美麗階段的楊林時,卻意外驚覺裡頭有李天祿,就是神童的爺爺,拿起拖鞋板就要敲孫子的有趣形象,這個後面再說。

吳念真的出場更是有點惡搞意味:有同學到訓導處檢舉我,說我灌輸黑色、黃色,紅色思想,我告訴你們,這些都落伍了,現在流行綠色,懂不懂?綠色。當下笑得不行,現在看來更是多了層意義,歐吉桑一直被批為綠色人士,特意跑維基百科上看了下,民主進步黨成立於1986年,那一兩年到解除戒嚴正是其慾求大展手腳的開始。問題是顏色真那麼重要?

游安順,不如稱他為少年阿孝更為親切點,冒出個臉就認出他了,在教室裡站起來責斥起打報告的同學,還是《童年往事》里咬甘蔗收保護費的樣子,氣盛不饒人。

辛樹芬,看了一大段就想著她怎麼還不出現,好歹當個配角也不是這樣做的,她當演員就拍過那麼四部片子,而《尼羅河女兒》正是其中之一,說回來也稱得上是和侯孝賢合作的黃金時期,哪怕她並不在乎這些。她以現代都市女性著裝出現時不禁有些寒顫,一樣的短髮,一樣的念白,卻總覺得怪怪的,還是回復古典傳統的氣息好些。

崔福生,這位父親的形象容易和《童年往事》裡的田豐形象混淆,尤其是在不時模糊的影像上,都是一臉的嚴肅,沉默不語。不過能記來的形像有《小畢的故事》裡的父親,《風櫃來的人》裡頭的父親好像不是。侯孝賢電影仔細看可以發現很多類似的熟悉的面孔,高捷、辛樹芬、李天祿、吳念真這類是具備知名度的,而下面這些人的名字是看著普通尋常卻不太容易認得出具體角色,但如母親專業戶梅芳、配角專業戶楊麗音等都是比較好記的。

以上都是零散的《尼羅河女兒》印象,要很正式的點道好壞是不可能的,它的優劣與地位早已有定論。20年後帶著感情和此般雅興去看一部電影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情,影片最後流露出幾分蒼涼意味:……這城市將荒蕪,變成干漠,變成荒野,變成無居民、無人子之地……。

對於台北如此的看法可能只是曉陽的絕望之心,並因此成熟清醒,但這失落在80年代中後期來得是否恰當——也就是對都市的把握是否恰如其分?然而新電影倒是已經遭遇阻擊和完全失敗。

十年後,在楊德昌的電影裡,他們又給台北指道了不見光亮的未來之憂,後來楊也承認委實過於絕望黑暗了些,他的預言再次失敗。而從台北及嘉義(《尼羅河女兒》中父親的工作地點),後來又由嘉義(《南國》中的故事地點)回到台北,侯孝賢更多表現出來的是迷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