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

何处是我家/情陷非洲/无处为家

7.6 / 11,465人    141分鐘

導演: 卡洛琳林克
編劇: 卡洛琳林克
演員: 茱莉安柯勒 米勒尼尼茲 卡洛琳伊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瞧瞧

2007-05-08 06:04:11

家在何處


,200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非洲題材的影片,看過幾部,但是奇怪的是反映非洲的影片給我的印象很極端,有的看了又看,比如《走出非洲》,有的知道是好的,但就是不看,比如《盧安達飯店》。。。說白了我喜歡的都是外人在非洲的生活,而不是非洲人自己的故事,非洲,在我淺薄的頭腦里,成為反映入性的一個佈景板。

既然是外來者在非洲的故事,這些我喜歡的非洲影片無一例外的描述生存和適應的掙扎,內心成長的掙扎,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特別是與原來熟悉的環境差別太大的地方,人與人的關係會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不僅會重新認識別人,也會重新認識自己,走過之後回頭看看,曾經的自己似乎只是一個陌生的影子而已。《何處是我家》是我喜歡的非洲題材的電影,喜歡到我會經常重溫,並在每一次都唏噓感嘆。

德國的猶太人一家三口,在38年納粹猶太大清洗之前就來到非洲,躲過浩劫,但是非洲的乾旱牧場,對於原來當律師的男主角和原來當闊太的女主角來講,無疑也是一次戰鬥,只有小朋友,一來就對抱她下車的土著廚師綻開快樂的笑容,摟著黝黑的脖子,雪白粉嫩的小臉上,看不到任何恐懼,和對陌生環境的戒備。她也確實是整個故事裡最明亮的部份,她對非洲一草一木,動物和人類的熱愛比任何人都來的單純,一個真正的天使。

苗條的女主角,就人性化的多,她是一個連逃難路上都要花高價買漂亮晚禮服而不買生活必需品的人,到非洲的箱子裡裝的不是實用主義,而是精緻瓷器,還根本不拿出來,高傲的對土著說:過些日子我們就回去了,要和我交流就得學德語。。。

肯亞是英國的地盤,開戰後,男被關到集中營,女和孩子被集中管制,管制的待遇到也不錯,豪華大酒店。。。女角這時才慢慢開始從夢裡甦醒,經人指點如何從集中營裡面把老公撈出來後,她頑強的生存能力開始爆發,可以忍受勞作的辛苦可以忍受孤獨的等待也可以貢獻自己的身體。影片的最後好像她已經在非洲農場生活了一輩子,而且還能再生活下去。

男主角開始似乎最能面對現實,還斥責老婆對過去的好時光唸唸不忘,其實他才是最無法脫離自己的過去的人,在非洲他一直在夢遊,對於非洲的荒野大地,他一直沒有認同感,也不打算有認同感,所有的行動和努力都是為了能回到德國,能讓他從農夫重新變回那個衣冠楚楚的律師,夫妻的關係被他們彼此對非洲這片土地的感情所左右。離開的時候,土著抱著小女孩說,你要照顧你爸爸,他還是個孩子。

影片之所以精彩,在於人性的視角,沒有悲天憫人居高臨下,用審視批駁或者反思的姿態去描寫和分析落難猶太人的生活,而是用一種平視的角度,讓觀眾看到那個時代真實的生活,猶太人一直覺得沒有故鄉,他們的原罪讓他們永遠有被放逐的厄運,沒有精神上的歸宿,更沒辦法把握遠處親人的生死,也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措,失去很多東西很多人,得到的,也似乎最終還是要失去,最後女主角在火車上對買香蕉的非洲女人說:「我沒錢買,我窮的像隻猴子」,非洲女笑笑,送她一隻香蕉:「那就給猴子一隻香蕉吧」,遠處的夕陽雖然溫暖如初,但對於女主角和小女孩來說,回到那個相對文明但是曾經拋棄過他們折磨過他們的世界,其實何嘗不是另一次的放逐。

影片畫面陽光充沛,甚至刺眼,但對比在德國的下雪陰暗的場景,至少讓人知道希望在哪裡,有幾個有控制力的煽情段落,特別是小女孩的表演,和最後幾個主角之間的越非洲越樸素的情感互動,自然而然的成為一顆顆催淚彈,準確的擊中人心,在非洲的陽光下,所有淚水都像鑽石一樣珍貴。

非常非常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