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硫磺岛的来信/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

7.8 / 170,138人    141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山下艾瑞斯
演員: 渡邊謙 二宮和也 中村獅童 伊原剛志 加瀨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07-05-06 21:14:57

兩個世界的糾纏


凡是提舉到《硫磺島的來信》的幾乎沒有不提那場殘酷戰役和中日關係,大約是這樣的,一定要先確信下日本是罪惡的,犯下滔天罪行,不能被影片蒙蔽。有趣的說法還來自美國,說《硫磺島的來信》是重新把二戰中的日軍當成人來看待,而德國早先就已回歸這一行列。這種說法且不談,然而東木頭的用心良苦多少是看得出來,不單是簡單的已成定勢思維的反戰一詞,尤其是再把《父輩的旗幟》套在一起看的時候。

同樣的,《父輩的旗幟》容易搞得人頭暈,那些大量的閃回和插敘追憶往往很恰當的中斷每個人的情緒以致無法再重新粘連,而批判結論更是能夠早有探知。

不過,即使是《父輩的旗幟》,卻也稱不上多壞的片子。《硫磺島的來信》的評價則更為好些,這可以看作來自美國的西方世界重新審視來自東方世界的曾經頑固卑鄙無恥下流的對手日本的一次展示,儘管在二戰後,日本對於美國就表現得乖張服貼。種種事實表明日本人只會屈服和尊重戰勝他們的對手,很遺憾,中國並不是。


-----
透過《硫磺島的來信》,每個人,甚至就是中國人可以清晰發覺兩個世界的差異和糾纏(東方和西方),而老牛仔很恰當地選擇到了兩個出自史實的人物,都是喝過洋墨水甚至小有影響力的騎士型男子(還展示得有些惺惺相惜,畢竟也是患難與共)。但這會影響我們對待他們兩個的態度麼,或許會有一些,因為他們身上的日本軍人形象突然變得活生生而富有人情味,深知一去不回還是義無反顧的到了硫磺島。這可說是軍命不可違,卻是種最根本的被高度施壓的悲哀。

你不能奢望當時能有多少秉持「中國式正義感」的日本軍人會反戰,下場每個人都很清楚;但又不能以為真有多少弱智皇軍形象的小鬼子捱子彈,那是另一種洗腦。

看到渡邊謙帶頭高喊三聲「天皇萬歲!」時,自己居然笑了,突然發覺這和我們影視作品中曾經用以表示忠貞、表現大無畏氣概的振臂高呼「打倒XXX,XXX萬歲」在山谷飄蕩的回聲是多麼類似。若放置於西方,大概就是「Freedom!」般有所指的口號台詞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一樣可笑而且不切實際。

《硫磺島的來信》處理得比較好的是一點是不算煽情,固然有老美的粉飾,畢竟不粉飾還尋算去東京上映,那不是找死?但比起那種手執大刀衝向敵軍身中百彈而不倒的個人主義英雄煽情,《硫磺島的來信》的最大意義在於從一幫毫無可退的日軍中挖掘了數種性格反差的鮮明個性(在這裡且不稱之為「人性」)。

美國人所能選用的日本演員看來也就這麼些了,應該說在片中表現得都不錯,可惜都沒有特別可惡的一個,比如中村獅童,本以為能壯烈一下居然落得近乎不可能的下場。然而他們五個對於展示那個處境下的日軍已經足夠,再亡命再死守依然扛不過老美。

從電影角度上,只有單一主旋律的音樂引人沉靜深思,小號吹醒了一個遠去的夢。為什麼兩個世界的人會各自忠於背後的國家,進而在硫磺島上拼死一戰。這大概就是《硫磺島的來信》最重要的一點,不是什麼翻案,不是刻意美化,而是兩個世界——來自東方和西方,來自保守落後和自由先進的糾纏與傳達,儘管這也容易被人批評為對美國自身褒揚與安撫日本情緒。

然而往兩個世界去想,我們的心是會平靜那麼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