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晃

2007-04-02 19:32:41

[電影] 《300》:爽過之後投出反對票!



    快感總是集中爆發,稍縱即逝,然後逐漸奄奄一息,最有趣的反倒是那些借題發揮的輿論,他們在這場因為人民享受視覺盛宴而掀起的軒然大波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300》這種電影,註定要遭到群毆,特別是會遭到「以捍衛電影藝術尊嚴為己任」的評論界群毆,這是不可避免的;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卻是,剛剛湧出IMAX影院的觀眾們,帶著滿臉亢奮的赤潮,瘋狂跑到IMDB去給它打個滿分(什麼電影能打滿分?)。但這兩種似乎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骨子裡是一碼事兒——觀眾註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這毫無疑問,理所應當;專家們也確實有必要在各種集體性的狂熱面前保持職業的冷靜,但這一次未免冷靜過了頭。

    從電影欣賞的角度看,如果不去電影院,《300》所能帶來的視聽快感勢必大打折扣。其所謂的藝術價值就在於它電影美學上的創新試驗,就像法蘭克·米勒的另一部改編作品《罪惡之城》,它屬於視覺系電影,最驚人的部份是對電影形式感的大膽探索,而且這一優勢顯然覆蓋了其所有天然的缺陷:空洞的主題、淺薄的基調、可疑的立場、血腥的場景,故事基本沒腦子……但觀眾花錢買票,畢竟不是來看《公民凱恩》的。

    最終,觀眾們流感式的狂熱會逐漸消退,而專家們「力挽狂瀾」的企圖也將被過期刊物和報紙冷凍變成故紙,倒是那一場藉機生事的政治風波,不但充分反映了伊朗政府擁有著善於把握時勢的機智,同時也絕不缺乏和大美國主義單挑的勇氣——熱門電影和熱門政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態勢和走向,這也許是個反諷?如今,處境微妙的伊朗內賈德政府極其幕僚,看上去反倒像那歷史傳奇中300個視死如歸的勇士了。現實真是個大笑話。

   《300》不同於梅爾·吉普森的《受難》,雖然它掀起了與後者不相上下的輿論颶風,《300》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顛覆,無論是在意識形態上或者電影的綜合價值上。雖然因為伊朗政府的意外抗議,它的話題性似乎在電影之外亦有所延展,但其本身其實並不具備任何革命意義,單就娛樂性來講,它也基本無法和《駭客任務》這樣的前衛電影相提並論,尤其劇情,簡直不值得推敲。這麼說,並不表示它就不是一部極具觀賞性的電影,它MTV風格的畫面,它駭人聽聞的造型,甚至它煽情的重金屬配樂和比比皆是的希臘化語錄體的精闢台詞,都充滿了針對觀眾感官和情緒的挑逗與挑釁,面對這一切你不可能無動於衷,但熱血沸騰之後你基本毫無所得,就像吃了一頓令人膽顫心驚的超爽麻辣火鍋,口腹之慾的滿足,隔夜便被消化殆盡。這正是大多數商業電影的帶勁和無聊之處,它們只是消費品,吃的時候很過癮,但吃完還想吃。

    然而,這樣的電影還是值得警惕(但不是挖苦),它實際上並不意味著現代電影品質的進步,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商業電影的某種危險傾向,即形式大於內容亦可獲得巨額回報,而藝術質量的大滑坡則可熟視無睹?況且它極度崇尚暴力的美學取向,又或者冷靜地虐殺戰俘等等情節,怎麼看怎麼和電影的法西斯美學脫不了干係。但這裡,對此不再過度闡釋。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ey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