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圣女贞德/圣女贞德的故事/卢贝松之圣女贞德

6.4 / 69,741人    158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蜜拉喬娃維琪 達斯汀霍夫曼 費唐娜薇 約翰馬可維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竹影橫階

2007-03-16 19:47:24

你看到的是你想看見的——《聖女貞德》


    近段時間,將珍藏的呂克·貝松作品集翻檢出來研究,再次被《聖女貞德》震撼。以前喜歡它,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體內血液奔湧的感覺。現在再看這場景,雖然仍忍不住血往上湧,觀影的同時,卻融入了對生活更多的思考。想得最多的,是影片第三部份,對貞德信仰的審判。

    呂克·貝松沒有簡單的陳述和羅列貞德的事蹟,事實上,對於這位在法國家喻戶曉得民族英雄而言,無論你講故事的技巧多麼嫻熟,如果不另闢蹊徑,就會落入那些陳詞濫調的俗套。所以,呂克·貝松選取從分析貞德的心理入手,努力探尋引發貞德行為的誘因,並通過片中撒旦之口告訴我們:「你看到的不是事實,貞德,而是你想看見的東西。」

    片子的前半部份,大量的鋪陳,都在引導觀眾逐漸進入後面的審判,不單是貞德接受宗教法庭的審判,更是在貞德與撒旦的對話中,凸現貞德對自己靈魂的審判與救贖。

    那個年幼醇和的虔誠教徒,因目睹姐姐為保護自己慘遭蹂躪、慘死英軍鐵蹄下的慘狀,而將仇恨的種子,深深地根植在體內,一如風雨交加的夜晚,在教堂的聖殿下飲盡的鮮血。

    人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尤其在深陷囫圇的時候。剛開始接受審判的貞德,一直堅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自己在幻覺中感受到的「風」、「會響的雲」、「舞(牽著上帝的手一起跳舞)」、「草地上的劍」……等等神蹟,都是上帝對自己的召喚。直至撒旦質問貞德:「沒錯,每件事都有無數的原因,為何只選一個?」並列舉「草地上的劍」出現的多種可能性。在眾多的可能性當中,貞德偏偏要相信那是上帝送給她抗擊英軍的正義之劍。「你看到的不是事實,貞德,而是你想看見的東西。」

    緊接著,撒旦又一個質問:「愛我的人跟我來!你哪裡就提到上帝了?」「你是為自己而戰,以你的名義。」貞德痛苦地回應著:「我從不認為自相殘殺會帶來和平,只有殺光英國人才能帶來和平」。這虛弱的辯解,將貞德內心的仇恨暴露無遺。信念的基石被徹底擊垮,所以,貞德在火刑架前猶疑著簽了字。

    我們又看見了撒旦,一臉蔑視:「你簽名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對你而言,他是個謊言,是個幻象,最後是你遺棄了上帝。」

    痛苦絕望的貞德,臨死前只能在心底默默地懺悔,她要拯救自己的靈魂:「上帝,我犯了很多罪。我看到許多神蹟,都是我想看見的。我作戰…出於報複和絕望,我是人們所相信的一切,他們可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師出有名。」

    「我看到許多神蹟,都是我想看見的。」這便是呂克·貝松揭示的人性的弱點,心理學上稱自我暗示。人一旦被某種情緒控制的時候,便只喜歡看見自己想看見的,再用這帶有強烈個人偏好的暗示,不斷佐證自己的自我暗示,從而獲得情緒的滿足與宣洩。

    喜歡某個人或事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自己在現實中搜尋印證,然後再用這些似是而非的印證來佐證自己的心理預期,不斷強化,不斷放大,最終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憤怒、仇恨或者懷疑,我們又會不斷地尋找材料來強化自己的臆想,在偏執於憤怒、仇恨的情結里,讓暫時壓抑的情感得以宣洩。

    現實中比比皆是。狂熱的宗教迷信者,凡事喜歡求籤問卦算、信奉風水命運者,陷入愛情中的人們,利令智昏者……不勝枚舉,在旁人嘲笑他們痴、癲、傻、陷入迷途的時候,他們仍然執著於自己眼睛看見的所謂事實,只因為——那是他們想看見的。

    佛說:「放下我執。」我想,這是在勸解我們擺脫主觀意念的影響,以客觀的心態看待週遭的人和事,不張狂、不委頓。只是,這樣的一種境界,非常人能及,要不,怎麼會有「知人者明,自知者智」的古訓呢?跳出自己的主觀臆想,何其艱難!

    「他們可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師出有名。」成人做事,都希望師出有名,好像不如此就不會心安理得。什麼時候,我們完全按照內心的本意,而不是以什麼堂皇的名義,或許,我們就能看見眼睛看見的事實以外的東西,看見事物的本質,而不僅僅是我們想看見的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