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国往事/四海兄弟(台)/义薄云天(港)

8.3 / 377,229人    229分鐘 | USA:139分鐘 (re-cut) | 251分鐘 (extended director's cut)

導演: 塞吉歐李昂尼
演員: 勞勃狄尼洛 詹姆斯伍德 伊莉莎白麥高文 崔特威廉斯 柏特楊 喬派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ratana

2007-02-26 19:28:24

《美國往事》:是男人就不能不看的電影


《美國往事》:是男人就不能不看的電影

上面的標題是潑皮的說法但接近真意,下面的標題是修飾的說法但接近裝淡。

《美國往事》:關於意味深長的人生

引子

世事皆無完美,電影亦然。如果只選一部趨近於完美的電影,以我粗陋的觀影量和品味來說,我選《美國往事》。雖然它沒有在奧斯卡、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收穫炫耀的大獎,imdb的排行也不算顯眼,故事與技巧也沒有如何驚世駭俗。

但《美國往事》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它的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意味深長的人物設置,讓它在2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散發出歷久彌香的光彩,那是一種淡黃色的光暈,柔軟而鮮亮。

一、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

有人說過,《美國往事》里有全部的人生,這是最簡潔也最準確的影評。人生的美好不在於美好本身,而是在美好與醜惡的混雜中,人們經歷過,體會過。

惡在每個人的心裡與身邊。麵條(Noodles)在搶劫鑽石時對卡蘿(Carol)惡毒的強暴,找不到任何為他開脫的理由,在那一刻邪惡佔據了麵條的靈魂。邁克斯陰毒地害死自己的兄弟獨吞財產,只是人性骯髒的明證。

善亦如此。當麵條懷裡的多米尼克(Dominic)說出「我滑倒了」後死去,年少的麵條不顧警察的到來刺死兇手,這是兄弟情義的指引,也是他善良本性的必然。卡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蕩婦,卻對邁克斯付出了至情。

複雜的人原本就沒有本性上的好壞,如果強要區分,只能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亦或命運。邁克斯最後的懺悔不能抹煞他窮凶極惡的一生;多米尼克喪失了幼小的生命,卻成就了電影中最光輝的人性。在影片的結尾,想以告密的方式去拯救兄弟的麵條獨自躺在鴉片店裡開懷而笑,善與惡終於在人生的較量中相逢一笑,惡永遠需要救贖,這救贖就是善。

二、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

在我看來,還沒有一個導演敢像塞爾吉奧•萊昂內(Sergio Leone)一般將電影如此徹底的詩化,它超越了導演自身的「賞金三部曲」等「通心粉」西部片代表作,也有別於以《教父》和西科塞斯電影為代表的黑幫片的黃金套路。

影像的美輪美奐也映照了生活之美。當麵條透過牆壁的磚縫看到黛博拉(Deborah)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時,影片的光影柔和中泛出光亮,一個少年的靈魂的覺醒由此完成。而當單純的派希(Patsy)拿著奶油蛋糕等待佩姬(Paggy),在性的萌動和美食的誘惑間,我們看到了一口口吃掉蛋糕的派希的純真和我們自己的童年往事。

就連丑也在鏡頭與光影的流連中被導演賦予了寬容的色彩。當黛博拉拒絕了麵條的求愛後,木訥的麵條用最粗俗的方式毀滅了自己生命的夢想,汽車后座那場氣氛逼仄的強暴與其說是對黛博拉的報復,不如說是麵條的自暴自棄。

萊昂內的御用配樂大師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為影片注入了奇異曼妙的音樂。排簫、口琴、小號的運用令人驚艷,配合舒緩簡約的旋律,讓觀者沉醉在20世紀初始、30、60三個年代的美國紐約街頭的懷舊氛圍中,用平緩的、克制的方式來張揚人性的律動與生命的浮沉,抒情意味緩緩流蕩。

三、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

《美國往事》的出色也表現在敘述方式的靈動上,插敘的詩化運用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在麵條與一干兄弟的成長曆程中,少年的稚澀、中年的淪喪、晚年的木然渾然疊交在一起,生命的夢想與變異、失落與回歸便在這交錯中展現在觀者的面前,讓我們在時光穿梭中照見自己、恍如隔世。

就像讓麵條與邁克斯相識、相離的那隻懷錶,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在時間的輪迴里——現在是24時的幾時?——物是人非。又如開篇長達幾分鐘的電話鈴聲,它也穿越了時空,連線到兄弟們被害的現場、麵條身心俱疲的煙館、少年時的兄弟相惜、老年時的欲說還休,最後,才落到麵條善意地出賣消息給警察局長的電話上。

鏡頭的變幻也是一種意味的表達。當小兄弟們沉鹽走私的試驗成功時,水面上一片素淨中帶出一種朦朧的色彩,這種技巧很高的光影運用暗示了主人公們看似光明實則黑暗的未來。而當麵條虔誠地在豪華酒店中約會黛博拉時,黛博拉選定的桌位的窗外正是冷色調的大海,也許在那一刻,等待麵條的就註定是冷酷和無奈。

四、意味深長的人物設置

兄弟反目的故事並不新鮮,黑幫題材更是有《教父》珠玉在前,但《美國往事》的六兄弟中,麵條與邁克斯的隱隱對立,派希與斜眼(Cockeye)的重情重義,還有肥摩(Fat Moe)與多米尼克的單純赤誠,還是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戲劇張力。加上黛博拉、卡蘿、佩姬三位各具性格特點的女人,這幕關乎人生與成長的電影才變得完整而可信。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在這部影片中的表現到達了他的職業生涯的頂峰,這麼說不是否認他在《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好傢夥》《獵鹿人》《盜火線》等電影中的偉大表演,而是在1983這個年份里,德尼羅的狀態應該是他從影生涯中真正的高峰。

這一年的德尼羅正好40歲,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這是一個峰值。他擁有最好的經驗、感受和狀態,遇到一部《美國往事》這樣的傑作,是一件相互成全的好事。他把麵條中年的木訥與淪喪、老年的悲憫與堅持詮釋得讓人信服,很難想像換成別人還會不會讓我們為這個十足的混蛋傷感唏噓。

邁克斯謀害兄弟的陰鷙與內心所受的煎熬都在詹姆斯•伍茲(詹姆士 Woods)那張刀刻般的臉上浮現出來。同樣,黛博拉的虛榮與脆弱、肥摩的怯懦與忠誠、卡蘿的放蕩與真摯,都在演員們靈魂附體般的表演下生動異常。

不能忘懷的,當然是多米尼克那張宛如天使的面容和過目難忘的街頭蹦跳,還有小派希一口一口吃下的奶油蛋糕。

結束

就像我們都無法看透複雜的人生一樣,《美國往事》里也有太多的細節和感受只能是說的越多,遺漏的就更多。對這部影片的評論已經太多了——原本就是一幕關乎人的一生的故事,有誰能說盡一生呢——每一個人只是表達了摻雜著個人經歷的感受與情緒。

與其說麵條最終的命運是對人生夢想的破滅,不如說他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它超越了善惡的道德說教,走向了飽含深情的起點,在那一刻毀滅就是重生,沉默是最好的呼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