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亚历山大大帝/

5.6 / 176,881人    175分鐘 | 167分鐘 (director's cut) | 214分鐘 (final cut) | 206分鐘 (Ultimate Cut)

導演: 奧立佛史東
編劇: 奧立佛史東
演員: 柯林法洛 方基墨 安東尼霍普金斯 傑瑞德雷托 蘿莎莉道森 強納森萊斯梅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achariah

2007-02-26 02:26:32

如果世界有盡頭


——如果世界有盡頭,亞歷山大能戰勝世界嗎?
——如果世界沒有盡頭,亞歷山大能戰勝自己嗎?

不顧如潮的惡評,我還是買來碟看了《亞歷山大大帝》,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出於對這位和我同齡便已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的偉人的敬仰。看完深感一位台灣網友說得好:「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來說,這3個小時的電影太短了;對於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來說,他們的感覺就和亞歷山大的手下在印度一樣:我要回家……」

嗯,我屬於前一種人。看來奧利佛·斯通拍這部片子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我發現影片裡的許多內容細節完全就是出自古希臘歷史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亞歷山大大帝傳》。比如用躲開陰影的辦法馴服烈馬布塞菲勒斯,菲力普怒極衝向兒子時候被椅子絆個趔趄,亞歷山大能夠叫出很多士兵的名字並說出他們的英勇事蹟,還有他誤殺救命恩人克萊塔斯的經過等等。如此多的細節表明斯通想拍的並不是一部像《角鬥士》、《勇敢的心》那樣的靠情節的酣暢淋漓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史詩片,而是真的想塑造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對於僅僅在中學歷史課本里隱約記得這個名字的人,這部電影向你呈現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如果你還不了解亞歷山大,我該如何用簡單的一段文字向你介紹他?

亞歷山大生於公元前356年的希臘北方山國馬其頓。少年拜大哲亞里士多德為師,擁有了深厚的希臘文化底蘊,也拓展了視野,渴望探索先人從來未曾到達過的領域,夢想著用希臘文明的火光照耀世界上所有荒蠻的地區。

前336年,父王菲力普遇刺身亡,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即位。他首先平定希臘城邦的叛亂;隨後,率領一支由長矛方陣、輕步兵和騎兵組成的4萬人的精銳新軍,對一直威脅希臘東疆的波斯帝國發動了戰爭。在格拉尼庫河首次擊敗波斯大軍,迅速征服小亞細亞,在伊蘇斯第一次擊敗波斯大王大流士三世。為剝奪帝國的制海權,他揮師沿地中海東岸南下,打通了敘利亞、腓尼基,佔領了所有港口。進入埃及後被埃及祭祀宣佈為「阿蒙之子」,尊為法老。此後回頭進入波斯腹地,在可稱教科書式經典的高加梅拉會戰中以4萬對陣25萬(最誇張稱波斯軍有100萬)再敗大流士,並順勢佔領巴比倫、蘇薩和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至此,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土崩瓦解。當他的將官士兵認為終於功成名就可以衣錦還鄉的時候,亞歷山大卻沒有就此停步。他繼續揮師向東向北穿越興都庫什山脈,又向南開始了對印度的征服,跨越印度河,在他第四次大會戰中降服波魯斯大君。然而,衷心愛戴亞歷山大的將士們卻不能理解他無止境的征服慾望,高漲的厭戰情緒迫使國王回頭。亞歷山大可能還制定了更為野心勃勃的計劃,但是在一次詭異的高燒之後,他在新都已比倫逝世,年僅33歲。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龐大帝國迅速瓦解,他就像一顆耀眼的流星爆發在人類歷史的夜空。

在歐洲歷史學家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身負遠大抱負的理想主義者偉人形象。亞歷山大英俊、健碩、雄辯,光明正大,極富人格魅力;他擁有極高的軍事和政治天賦以及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身先士卒,對部下慷慨仁慈,和他們同甘共苦;他對對手(尤其是大流士三世)表現出相當的敬意,善待他們的家眷;他深為希臘文化自豪,又深信自己負有神聖使命將希臘文明傳播到世界。於是他每到一地,就讓當地兒童接受希臘文化教育,還在沿途共建立起30多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但同時,他又超越了自己的導師,在那個時代難能可貴地提出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主張,尊重東方被征服者的宗教、文化,努力勸說隨他轉戰的希臘將官不要歧視歸降的東方人,鼓勵多民族通婚(他自己就娶了粟特貴族羅珊妮和大流士的女兒斯塔蒂拉)。亞歷山大的征服令東西文化第一次碰撞、交流,最終使人類歷史進入了「希臘化」時代。

但同時,軍事征服不可避免地帶來戰爭、饑饉、瘟疫、奴役和死亡。儘管亞歷山大儘量保存被征服地的經濟文化,但血腥的屠城依然時有發生,他對叛亂的鎮壓也毫不留情。在BBC撰稿人邁克·伍德的《亞歷山大東征傳奇》一書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偉大帝王的種種黑暗面:暴躁、喜怒無常、偏執、迷信、驕傲、好大喜功、嗜酒……

一個性格如此複雜、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身世又極富傳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斯通將其表現得如何呢?

很顯然,斯通是把亞歷山大作為正面英雄人物塑造的。我們沒有看見一次屠城——考慮到分級問題,即使是底比斯或者推羅這樣影響甚大的屠城假裝沒有發生過也沒有問題,但是連火燒波斯波利斯也只是一筆掠過未免有些欲蓋彌彰。我覺得,這次縱火雖然是亞歷山大一生中一個重大的污點,但是對於出生入死終於將欺負了自己幾百年的波斯人揚眉吐氣地踩在腳下的希臘人來說,這種發洩和報復是很符合人類本性的。如果將這場大火表現出來,亞歷山大這個人雖然有了陰影,卻能變得更為豐滿、更人性化而非神化。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亞歷山大在他征服的後期變得越來越剛愎自用、暴躁易怒,這一點影片是有表現的。尤其是酒醉後殺死克萊塔斯的一場戲,主演科林·法雷爾的表演瘋狂而猙獰,而驟然酒醒後的絕望和悔恨也很有感染力。不過由於事先沒有交代克萊塔斯是亞歷山大的救命恩人,普通觀眾就不會感受到這麼大的衝擊力。亞歷山大處決老將帕米尼奧是又一個歷史上爭議很大的事件(只因為他的兒子涉嫌謀反),這一次斯通沒有迴避。這一場戲從遠景拍攝,因此帕米尼奧不知死到臨頭還在花園裡熱情歡迎來使、然後被一刀刺死的鏡頭變得無聲無息,美麗的花園和冷酷的謀殺在沉默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此隱約讓人想起斯通在《JFK》中銳利的鋒芒。

在敘事方式上,斯通選擇了托勒密這個亞歷山大的「生前好友」作為敘事主角(因為亞利安的亞歷山大傳記資料主要來自托勒密的回憶錄)。這個老頭的地位很尷尬:對一部份人來說他的話太囉嗦;對於另一部份人來說卻還沒把事情講清楚——這也是這整部片子最根本的致命傷。另外,如果一開始是按時間順序敘事的話,影片後半段卻又急速閃回來了長長的一段倒敘分析菲力浦遇害之謎,這會給「0基礎」的觀眾帶來困擾。當然,這一段很好地表現了亞歷山大和父母之間的微妙關係,如果我是剪輯師也捨不得剪掉的。但是把它按順序放不是更好嗎?

感情戲方面斯通著墨頗多,主要是亞歷山大和父母之間既愛又恨的關係、將士對帝王從敬愛變成畏懼又變成怨恨的關係、以及亞歷山大和他的女性或男性愛人們之間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斯通大膽直白地表現了有歷史記載的亞歷山大和戰友赫菲斯提昂之間的同志情誼,而且表現得真誠自然、坦率卻純潔,即使在保守派人士面前也無懈可擊。但是這些感情戲在整個影片中的地位卻有些不倫不類,在圓潤了角色的同時又拖垮了影片的節奏,把影片切成了一塊一塊的。

斯通這樣的大師在鏡頭運用上已經是爐火純青了。除了剛才提到的謀殺帕尼米奧一場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印度叢林大戰中戰馬、戰象相對人立的震撼鏡頭以及隨後亞歷山大瀕死時視野中的血紅色。高加梅拉會戰時的槍戢如林尤其是航拍的鷹的視角全景鏡頭也是史詩片必備的大場面。唯一遺憾的是航拍全景時居然沒有表現出來對此役至關重大的馬其頓軍右翼斜進,戰場畫面也氣勢有餘條理不足,迫使我還必須給老婆畫圖解釋一遍為何亞歷山大能以少勝多。

總體感覺斯通似乎是想最全面地描寫亞歷山大大帝這個人,又要兼顧史實又要兼顧內心,又要兼顧場面又要兼顧細節,結果面面俱到反而捉襟見肘。3個小時已經冗長到足夠打發走三分之二觀眾了,可還有很多事沒有解釋清楚(比如關於亞歷山大是被謀殺的「陰謀論」,只是通過托勒密的口似是而非地講出,難以服人)。給他7個小時大概能把他想表現的都表現明白了,可又有誰會去看呢?

不過,對於歷史、軍事愛好者、亞歷山大或不論什麼偉人的崇拜者、仍舊胸懷理想或者剛剛被迫忘記了你的理想的年輕人,就憑亞歷山大這個人還有全部按史實仿古的裝備,這部片子還是值得一看的。

其實我最有感觸的一個鏡頭在這裡: 亞歷山大和部將登上山頂,眺望天邊水墨畫般連綿起伏、險峻荒蠻的興都庫什山脈。亞歷山大說:「按照老師的說法,從這裡就應該能看見世界的盡頭了。」

沉默了一會兒他又說:

「他錯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