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人类之子/绝种浩劫/末代浩劫

7.9 / 529,058人    109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演員: 克萊夫歐文 茱莉安摩爾 米高肯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pencer

2007-02-08 12:31:26

讓我們談談長鏡頭之外的東西


看完這部電影,激動地到豆瓣上去找同好,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在關注的只是裡面的長鏡頭,我覺得這種現象本身就值得思考,確實,長鏡頭需要非常高的技術,長鏡頭的使用本身就是影片攝影水平的最好證明,但是一部電影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技術還是內涵呢?換句話說,我們是用心看電影呢,還是用米尺丈量電影,用秒錶掐算電影?大多數時候電影是通過主觀感受傳達資訊,這就是為什麼電影是藝術而不是科學,既然如此,請先放下看國產大片的習慣,無視下長鏡頭,無視下純技術問題和視覺效果,關注電影的故事本身和導演講述故事的方式。

其實《Children of Men》不能算是一部科幻電影,如果把故事的時間背景放到現在,對故事也沒有什麼影響,放在20年後,除了小說故事的原因,其次可能就是這種時間距離反而能夠塑造一種真實感,把現在沒有發生的事情向後推,告訴大家這可能在將來發生,這種寓言的警示和震撼效果必定更好。

從整部影片來看,這確實是一部引人入勝而且沒有太明顯瑕疵的電影,場景塑造非常真實非常成功。倫敦蕭條的街頭和難民營中的破敗慘澹相互呼應,而樹林中避難的小屋則像世外桃源般清靜而美好。影片的場景利用了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把它們砸壞、變舊、撒上灰土,造成了出奇真實的亂世,成功地告訴了我們絕望兩字在視覺上應該如何書寫。

本片的故事是關於「生」,但是最後觀眾會發現,「生」者身邊的所有人都「死」了,這是一種強烈的諷刺。當影片中第一次讓人心痛的死亡發生,我們會為茱莉亞n——這位主角的前妻——感到哀痛異常,當你深究這種哀傷的緣由,你會發現除了茱莉亞nne Moore那張賢妻良母極為討好觀眾的臉之外,我們還因為她是母親而哀傷,我們還為她與男主角Theo之間明顯還存在的感情哀傷,在我們心裡永遠都期盼著一個人性豐滿、善良而值得信賴的人在我們身邊,與我們一起冒險,可是,就在這麼電光火石之間,她被殺死了。而再看下去,你會發現死亡的角色越來越多,到最後除了嬰兒和她的母親,一個也沒留下,我想觀眾們都有權力對這種殺人如麻的結局問一句:為什麼?我覺得原因其實簡單,既然這是個寓言,那麼它越有力量越好,奇蹟哪裡是那麼容易發生的,它需要生命來換取。況且,死也許是一種昇華,在這部描述末日希望的電影中,要把希望全都歸於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身上,明顯單薄,但是如果在絕望中依然有一群人懷著希望,堅守著人性,那麼電影就脫離了一個神神叨叨的救世主故事,而變成了真實感人的,刻畫人類最極端狀態下的「善」的頌歌,這種「善」和更多的人的「惡」,這種人性和更多人的獸性,對比激烈,碰撞出末世中的人類群像。影片在最高潮的時候,其實把人類的未來,放到了絕望與希望的戰爭天平上,在所有的士兵都放下了武器,目送著嬰兒離去的時候,難民營內出奇的安靜,美麗的事物,對未來的憧憬又一次喚醒了人們心中最珍貴的感情,而在嬰兒的哭聲中,這種安詳被槍聲和爆炸聲打破了,就像它們打破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士兵們又舉起了槍開始射擊。我認為在這一段,導演在告訴我們,喚醒大多數人不難,難的,是讓他們不會再次沉淪於暴力與獸性之中。

這部電影作為2006年為數不多的擠進IMDB TOP250 的佳作之一,優秀的地方在哪裡呢?也許是因為,其獨特的拍攝方式既給了觀眾臨場感,又適時的產生間離效果,把觀眾在現實和電影世界中送進來又趕出去,震撼之餘又不忘思考。也許是因為,最終故事是關於希望、犧牲和獲救,這是觀眾們非常喜歡的一種題材,而編劇(原著沒看過)一刀切地幾乎讓所有人死去,更加使得影片血淋淋地感人。最大的一種可能,則是因為影片傳遞的思想非常順暢地到達了觀眾心裡,這思想中有反政府主義,有關於特殊時期民權與穩定關係的探討,還有恐怖主義,有宗教的啟示,有軍隊和警察的高壓統治,還有獨善其身的英國孤立主義,它似乎包括了人類社會現存的大多數問題。這些散佈在影片各處的思想和資訊,匯聚在一起,就成了讓觀眾們印象深刻的末世寓言。影片海報上寫道,沒有孩子,就沒有未來,就沒有希望,孩子是有了,但是影片表達了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的思想,讓人不盡懷疑,有了孩子,真的就有希望了嗎?

20年後的一個孩子救不了我們所有人,要想不被戰鬥機炸飛,就要自己動手,現在動手,別等著偷渡到英國被關進難民營,到那個時候就晚了。

我猜導演真正想說的是這句話。


  歡迎光臨我的BLOG:
    閒話小記: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電影與書籍: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