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X檔案--American History X

美国档案/野兽良民/美国历史档案

8.5 / 1,184,965人    119分鐘 | USA:10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東尼凱
編劇: 大衛麥肯南
演員: 艾德華諾頓 艾德華福隆 貝佛莉狄安姬洛 Jennifer Lien 伊森索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一月的雨

2007-02-03 21:05:29

還好,他原諒了這個世界 --《美國x檔案》


還好,他原諒了這個世界 --《美國x檔案》

文:十一月的雨

這是一部讓人觸目驚心的電影。

也許,是因為我習慣了電影中的溫情,習慣了影像之中的童話。所以當電影中的殘酷現實以我沒有接觸過的方式赤裸裸的襲來的時候,我完全被擊中了。第一次我靜下心去思考,我內心沒有去觸碰過的那些地方。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兩種色調來記述,黑白講述過去,彩色描寫目前。這一手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即使現實每天看起來都亮麗豐富,卻無法抹去灰色而又沉重的過去。那種蒼白和無力呼之欲出。

這是一部描述種族歧視的電影,但它又遠不止如此。這是個陌生的領域,至少對於我來說,它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那幾句寥寥無幾的的概括,不痛不癢,無關乎己。仔細想想這也不能怪我,身處在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大國里,身邊都是留著同一種血液的黃種人,即便曾經也有過漢族對所謂的「蠻夷」民族的壓制,但歸根到底都無法催生出種族歧視的浪潮。在這樣的大環境裡,很難身臨其境的想像兩個種族衝突的真實境況。然後,漸漸的淡然,漸漸的美化,漸漸的把這個詞從疑問中抹去。以致於它再次以電影這種直觀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時,那一刻,我虛弱的不知所措。

德雷克,一個極端的厭惡和反對黑人的白人少年。他崇尚希特勒和納粹,他把美國社會的各種醜惡和動盪都歸結於政府容許黑人遷移到自己的國家來。在他眼中,黑人的就是萬惡之源。他的一言一行都明顯的體現了他自以為堅定的立場,他無時無刻不對身邊的黑人投以鄙夷的眼光。

乍一看,這又是一個極端的種族主義分子,僅此而已,並且,這是不對的。多少年的愛國主義定式教育讓我們的思想不自覺的停留在這個階段。但是,深入進去後想一想,他會無端的變成這樣嗎?他的血液和思想天生就充斥著厭惡和牴觸嗎?導演顯然知道我們的疑問,他不緊不慢的,用真實的鏡頭向我們展示著關於一個青春凋謝的和一顆仇恨的種子發芽的過程。

果然,一個種族思想嚴重偏離正常的父親,在兒子還未能獨立的擁有自己判斷是非曲直之時,就向他們灌輸著這種非理性的思想,近乎偏執的讓他們接受。我還記得那時德雷克那時還純淨的雙眸,父親極端的思想和他自己剛剛萌動的正確的思想碰撞時眼裡閃過的那一絲疑惑和不安。但,僅僅是一絲。在他眼中,父親就是上帝,他的觀點不會錯的。潛移默化的教化是最可怕的,因為它在無形中慢慢的吞噬著你,當你發現的時候,已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喪失了自己的靈魂,卻毫不知情,這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當父親因為在黑人街區救火時喪生的時候,埋在德雷克心中的那些錯綜複雜的迷茫,混亂和掙扎終於無可避免的轉變成了憤怒。他終於完全相信了父親的話,他終於把一切罪惡的原因都集中到了黑人的身上。

我想,當他找到憤怒這個宣洩的出口的時候,他內心一定發現了前所未有的快感,這種快感把失去父親的痛苦,青春之時的徘徊一掃而光。年少的他,以為終於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找到了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實,在他決定踏上這條路的那一刻,他卻已經失去了方向。他開始肆意宣洩,他開始憎恨,開始放縱,開始把憤怒都付諸於事實。與黑人少年發生衝突,哄搶黑人店舖,他成了同樣迷茫無助找不到出路的一批青年的偶像,他們發瘋了一樣的崇拜他的言論,他的行為。身上的納粹紋身,代表反傳統的光頭,都成了爭先效仿的對象。這不是偶然,德雷克只是大多數同樣青年人的縮影罷了。我從中嗅到了美國當年「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運動的端倪,憤世嫉俗,當無法接受現實和極端失望的時候,這彷彿是最好的出路。在他們看來。

一切變化從那個晚上開始,當德雷克發現那兩個正在偷他汽車的黑人的時候。他冷靜的,但毫不猶豫的槍殺了他們,對待第二個還用了極端殘忍的方式。

當警車急促趕來,警察掏出槍讓他投降的時候,他從容的把手放在頭上,臉上帶的,竟然是滿足的笑容。他一定認為,他作的天經地義,即使這樣的代價是:他將失去自由。他要用自己的行為昭示:這才是真理,這樣的情況必須有人來打破。

愛德華•諾頓把德雷克演繹的讓人難辨真假。如果說處女作《原始恐懼》中的那個雙重人格中的精彩詮釋還略帶青澀的話,這部電影裡的他的表演則讓我全身心的感到震撼。這種強烈的感覺只有過兩次,前一次發生在《憤怒的公牛》中羅伯特•德尼羅身上。第二次就是他。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段是,當他被逮捕的那一刻。雙手抱頭,不做絲毫反抗。他注視著遠處驚恐未定的弟弟,臉上得意的笑容彷彿在期待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的對他的肯定。但是,他得到的還是惶恐,懷疑和不可理解的眼神。那一刻,笑容開始僵硬,凝固在臉上,化成一種同樣的恐懼,他第一次開始觸摸一個會讓他發狂的念頭:難道我做錯了嗎?這僅僅是開始,即使他不願意承認,在監獄裡的日子,這個念頭擴大,膨脹,直至讓他固執的理念翻天覆地。這是必然,真理不會因為你不承認就故步自封的,它總會在某個時刻以某個方式出現在你的面前,以你最無法忽視的方式,殘酷的讓人無法接受。德雷克開始反思了。

但他的弟弟丹尼,好像又在步他的後塵漸漸陷入泥潭。還記得《終結者2》里那個擁有些許叛逆些許純淨的翩翩少年愛德華•弗隆嗎?他的氣質簡直像極了丹尼。在片中,他留著明顯不符合他氣質的光頭,從這個微小的細節我們也可以看的出來,其實很多時候他都活在在哥哥的影子下,他所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他內心最想要表達的。他隱藏了真實的思想,而且藏的很深。其實本片是以丹尼的視角來貫穿起來的,片中不知道出現了多少次他注視別人時的眼神,從一個無辜的單純的眼神裡,見證的是他親愛的哥哥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憤怒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原本純淨的世界也開始充斥憤怒,不自覺中他也在向哥哥靠攏,不同的是,他沒有哥哥走的那麼絕決。更為感性的性格讓他一直猶豫不絕,一直在做更多的掙扎。還好,他的這些猶豫沒有讓他在扭曲的思維中迷茫到不可收拾。

當出獄之後的德雷克再次面對家庭的時候,獄中經歷的種種早以褪去了他用憤怒包裹的外表,他終於發現了自己一直堅持的錯誤,他知道了黑人也有好人,白人也有混蛋,在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種族的貧賤。他知道了自己的怨恨的代價是與他離自己尋找的生活漸行漸遠。還好,他終於找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這個過程讓他用青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是無法彌補的,也是無法抹去的。現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訴他弟弟:他之前一直宣揚的,其實都是假的。讓他不要再用青春來做籌碼。

德雷克開始關心多病的母親,開始憐惜自己以前一直與之爭吵的妹妹,開始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化仍在迷途中的弟弟。看過以前他努不可遏的把母親逼得無法忍受後,再看到他眼裡充滿悔恨和歉疚緊緊得靠在母親懷裡得時候,我終於在灰色的心境裡找到了那份遺失的溫情。浪子回頭用在這可能有點濫情,可這種欣慰的心情卻只能這樣來形容。

我是一個期待完美的人,因為電影曾經教給我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這句話我記得很清楚。

所以在任何一部影片裡我都能找到一個給我希望的出口,即便是再絕望的電影也亦然。

所以當我看到這些溫情的時候,我以為一切就會這麼風平浪靜的過去。但鏡頭卻又在我最不願看到的時候躁動不安了起來。

德雷克和丹尼完全化解了心靈之間的溝壑之後的第二天,他送自己的弟弟來到學校。丹尼也完成了老師要求他用最真實的心態寫完的一篇論文《American history x》。兄弟兩個人簡單的言語,代替了複雜的深情,因為他們都相信,以後的生活會好起來的。臨走前德雷克告訴丹尼:我會好的,會抬起頭來做人,我會在家裡等著你。

鏡頭越來越緩慢,緩慢到讓人無法不有不好的預感.當德雷克在回家的路上緩慢的轉身時,鏡頭切換到了丹尼在廁所裡。當他轉身的時候,他的身後是那個曾經與丹尼發生過口角的黑人小混混,舉著一把格外扎眼的手槍。槍聲響了,伴隨的是濺滿牆壁的血花,伴隨的是丹尼震驚的無法相信的絕望眼神。在血泊旁,是那篇凝聚著他的真誠性靈的文章。捲在一起,尚未開封。

那一刻,我驚呆了。

我從來沒有想像過影片會這樣絕望的結束,在德雷克已經走上正途後,在丹尼已經意識到種族歧視的錯誤後,他卻被一個黑人因為一個小小的口角所殺掉,不管他的生活能不能再延續,不管他們兄弟兩個好不容易才開始真正的人生。就這麼死去。

這是一個嘲諷,還是一個控訴,這應該讓人放棄,還應該讓人反思?
我的腦海一片混亂,這是第一次我無法平靜的找到一個希望的出口,也是第一次,讓我看到了絕望和人生的距離。

畫面開始變得平靜,夕陽,海浪,天空,緩緩的音樂,伴隨著一段畫外音,這是丹尼那篇論文的結尾:「我的結論是:仇恨是個包袱。生命太短暫,不能總是憤世嫉俗。那樣不值得。德雷克說要拿引用來結束論文。他說,別人已經說了最好的話。如果你不能超越它,就借用它吧,它會讓你覺得有力。所以我挑了一個喜歡的人『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不能彼此為敵,儘管可能會怒不可竭。我們絕不能剪斷友愛的紐帶。記憶的神秘和弦,一旦再次被撥動,就會響起來。它們一定會成為,我們本性的天使。』」

影片結束。

……

還好,至少他在臨死前,原諒了這個世界。

作於2005.6.20晚


我的部落格:http://www.mtime.com/blog/mxl117
  郵箱:nicolas_mi@163.com
  QQ:107572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