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二十四隻眼睛--TWENTY-FOUR EYES

二十四只眼睛/24只眼睛/Twenty-FourEyes

8 / 2,847人    156分鐘 | USA:116分鐘 (cut)

導演: 木下惠介
編劇: 木下惠介 壺井榮
演員: 高峰秀子 田村高廣 笠智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dkdouban

2007-01-29 07:46:09

海的顏色,山的形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二十四隻眼睛》觀影


倒敘拉回30幾年前。在一個偏遠的小島-伊豆(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的伊豆呢),一個偏僻的小學校來了一位年青的女教師,由於路程遙遠穿和服騎自行車不便只能改穿套裝,在偏遠的鄉村引起了人們的排斥,她以自己的激情和認真感動了她所在一年級班裡的12個孩子,也打動了村裡的家長們,美麗的櫻花林中美麗的歌聲記錄了12顆美麗的心靈。在她折斷腿後,12個孩子跑了很遠的山路去看她,照了一張合影,在黑白的螢幕上粗糙的布幕下灰色的沙灘顯得樸素安靜,12個孩子,二十四隻眼睛,充滿了美麗的顏色,他們就像一張張白紙,像沒有用過的膠片,等待著書寫……
        「海的顏色,山的形狀,都沒有變,而明天就成了今天」
         轉眼到了6年級,日本開始了很多變化,軍國主義思想開始統治人們,教科書都是精忠報國、為國捐軀的內容,有人散發關於反戰的冊子,宣傳共產主義的思想,被校長緊張的視為極度危險的東西,大石老師反對戰爭,沒有過多的緣由,作為一個普通的鄉村女子,只是不想看到她的學生們去當兵死掉,不想看到有人死,她把小冊子上的文章給學生看,當然在集體處於狂熱思想中的日本,她的聲音沒有人聽得到。由於貧窮,12個孩子中有的輟學了,去外面做工,有的想學西方音樂,遭到家裡反對,男孩子們都要先工作幾年就去當兵,對這些她也沒有辦法阻擋,盡努力幫助孩子們,她鼓勵女子不要有自卑的心理,要抓住自己。面對學生的離開,對於學校里充滿軍國主義的課本,她辭職了。
        「海的顏色,山的形狀,都沒有變,而明天就成了今天」
        終於幾年過去了,日本狂躁的侵略慾望走出了課本,在貧窮的鄉村,她的學生有的得肺癆死了,男生門長大了,踏上了通向戰爭的輪船,鄉裡的人列隊送行,當他們登上輪船,每個人手里拉著一根線,線的另一頭是一個握在岸上的人們手中的線團,隨著船的遠去,線團越來越小,終於從大石老師的手中滑落,告別了他們,看著他們帶著同樣的眼神踏上了戰爭的道路。
        「海的顏色,山的形狀,都沒有變,而明天就成了今天」
        幾年過去了,消息不斷的傳來,她的學生陸續死在了戰場,她的丈夫也死了。面對兩個孩子,她顯得很平靜,當聽完天皇宣佈投降的廣播後,她很平靜,她的大兒子很傷心,並問她為什麼不哭,為什麼不難過,她說:「我只為死去的人哭泣」。戰爭結束了,大石重新回到了學校,發現坐在同樣的教室裡的,已是她的學生的孩子了,幾十年過去了,教室沒有變,孩子們依然是明亮的眼睛,但她心頭卻有抹不去的傷疤。幾十年過去了,她的學生們相約相見,女孩子們有的成了鋼琴家,有的成了助產士,男孩則只剩下了兩位,「和尚」在戰爭中雙目失明,被攙扶著來參加聚會,最後來的「猴子」成了漁夫,他帶來了一條大魚,同學們又坐在一起,他們送給了大石老師一輛新的自行車,像幾十年前的一樣。大家拿出了一年級的合影,和尚用手摸著照片,回憶著照片上人物的位置、表情,臉上戴著美好的微笑,有人唱起了歌,大家淚流滿面,猴子則茫然的看著前方,對於剛剛過去的戰爭,他的心裡一片空白……
        在安靜的山路上,同樣的大山和海,大石老師騎著自行車去學校……
    
這部作品原來是一個連載小說,女作家壺井榮記載了二戰前後18年間在偏僻窮苦的小島伊豆女教師大石久子和她12個學生的經歷,由木下惠介拍成電影,獲得1955年的金球獎最佳外國片。以伊豆小島美麗的風光作為背景,美麗的女主角和天真的孩子們的眼睛清澈乾淨,沒有強烈的感情衝突,通過大石久子平常自然的語言表現了對於戰爭殘酷的反思和不滿,從孩子的成長的角度出發,讓我們看到社會心理對於孩子的巨大影響,穿插著孩子們的成長小事、大石老師簡單的愛情,顯得並不緊張,但卻形成了巨大的表現力。影片的對白非常口語化,又含有這背後對於戰爭的態度,當大石戰後帶著她的兩個孩子去郊外時,大石要讓孩子們自己和其他的孩子待一會。
         孩子們問「如果他們揶揄我們呢」 那你就哭,
如果我哭他們不哭呢,那你就笑。
這是通過大石表達的對於戰後日本人對於這一事實的態度的刻畫,怎麼能以正確的心態接受戰爭,去坦然的面對失敗和新的生活。當大石和男學生們在一起時,男孩子們覺得大石不願他們去當兵是膽小懦夫的表現,大石的回答是「對,我就是懦夫,我只是不想看見有人死去」。這是面對盲目狹隘的軍國主義的妥協,也是一個普通女子的勇氣和真誠,一種綿柔的力量。日本人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民族堅韌向上的性格是積極的品質能力,但在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指引下發展成為侵略的野心發展成為人類醜陋瘋狂慾望的失控。小圈子思想是小差異的自戀,日本人的狹隘民族主義是這一小差異繼續的延伸,每個人都會有醜陋甚至兇殘的慾望,這是從動物本性那裡遺留下來的。人類會犯錯誤,留在身後的尷尬、醜陋、貧乏,要超越人的動物性,達到人的實現,就要面對自己,對於個人對於集體對於國家。從野蠻走向文明,從低級走向高級,認識、思想都在發生變化,但過去走過的每一步要自己為自己負責,接受自身的平凡、尷尬、各種現在看來無意義甚至低級、不堪的慾望,人不是一台機器,也正是這樣,人不能徹底的把握自己。成熟的意義就在於放棄了對於全力全權的盲目追求,並接受現實,開始為自己負責,在以西方視角所寫的《菊與刀》書里,提到了日本人的性格,他們對於「遮掩」的偏愛,即在他們心裡,做了錯事只要不被發現,就沒有羞恥感,個人很平靜的生活下去,但一旦被公佈,他們又會以包括剖腹這樣最極端的方式來對待自己,這來自與他們在一個自然災害不斷而資源貧乏的島國生存所形成的不安全感和利己本性。
在某些方面,日本有著了解自己的自省的意識,他們對於自身暴力、情慾的挖掘在北野武、大島諸的電影中可以看到,可以看到對於自身醜陋、慾望和惡的清醒揭示和探究,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存在誠實對待自己的態度,「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感觀世界」,對於人的慾望的赤裸裸的面對令人想到這個民族靈魂嚴肅的一面。
在對於這場過去的戰爭的立場上,日本人採取的態度是繼續空白,對於他們曾經的獸性的失控和狂熱,他們無法接受,不願承認,就像一個人失去理智時,做了錯事,當他醒過來的時候,很難接受現實,接受別人的質問,自己的尷尬和無理智,他會排斥,不願承認,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文明的,是理智的人,日本對於自己的過去抱著一樣的看法,在集體認同的心理中,在愛國主義態度的影子下這種掙扎更加牢固,更有強迫性。
「海的顏色,山的形狀,都沒有變,而明天就成了今天。」時間不停,孩子們被社會影響、塑造,一代一代的延續,離那段歷史也越來越遠,歷史被歪曲的更加逼真,照片上二十四隻眼睛清澈透明,真誠和美麗,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看待未來,日本能從這種虛假的欺騙中存在多長呢?


   海的顏色,山的形狀,都沒有變,當明天成為今天,這些昨天會不會改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