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狗咬狗[2006]--Dog Bit Dog

狗咬狗/DogBiteDog

6.5 / 2,702人    Hong Kong:109分鐘

導演: 鄭保瑞
演員: 陳冠希 李璨琛 裴唯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UE ALMIGHTY

2006-12-31 20:45:38

我們都痛苦


「生命以另一個生命作為代價才可以生存下去」
                                                            ——《狗咬狗》
因為這句話,所以電影的色彩灰得很凝重。
人物在昏沉的暗光或者逼仄的空間裡遊走。
很多特寫,很多,多得讓人有些窒息,彷彿會患上幽閉恐懼症。
劇情出乎意料地直接、凌厲,血腥味兒的暴力鏡頭從頭到尾。
 
從頭到尾我都皺著眉。
倒不是因為香港的電影終於開始了暴力史,也並非那些快狠準的鏡頭有多麼具有強迫力。
我不耐的,或者說使我抑鬱的,是故事的本身。
是導演想要通過一小時四十八分鐘的膠片所傳達的訊息。
是我這個不成文的文章之上的這句引語。
我痛恨這種解剖人性,試圖揭露人生真相的作品。
把我們的希冀撕裂了,扯碎了,然後不動聲色地扔在你面前,如同一堆破敗的絮。
是的,我痛恨,但我依然彷彿熱愛受虐一般地渴望看下去。
 
我看到了什麼?
我想是痛苦。
山石一樣多的痛苦壘在故事的背後,是巨大的無規則的陰影。
這樣的陰影,進而投射到每一個角色的眼睛裡,無論生者,亦或死者。
痛苦來自於生命的最初,來自於人生的顛沛流離,展轉反覆,來自於信與背叛,來自於親與生疏,來自於人心間的無法靠近,來自於體味那些關於愛你的人與你愛的人的死亡。
痛苦使得我們愈發地傷,於是無法思考,無法平靜,當連聲音也發洩不了內心的憤懣,我們只有歇斯底里,瘋癲痴狂,因此而選擇了最原始的,拋棄掉社會、道德、人性的一切一切的束縛。
就像那些目光如惡狗,為了本能的生存慾望自小便肉搏不止的黑市拳手一般,終於完成悲劇的最後一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狗咬狗,人殺人,生命在慾望的支使下愈發低廉,人性在痛苦的背後愈發可悲。
我們看著電影裡人物們在自己的和對方的痛苦裡掙扎徬徨,厭惡之餘,是否感到自己的痛苦,又何嘗不可能在某一日膨脹延伸至這般,直到我們也變為狗,然後激烈地活著?
也許~~~也許~~~
 
殺手的走投無路人為狗,警察的悲恨交織亦變狗,人性光輝的一面在嚴峻的社會環境之下楚楚可憐,岌岌可危,脆弱得不堪一擊,於是一個又一個,生命們相繼而去,一個又一個。
即使代表溫情和良善的唯一一個女性主演的出現,似乎象徵著影片黑色掩蓋下的一縷微光,即使導演選擇了在影片結尾,略帶煽情地點綴了一筆新生兒的降生,由此點明生生不息的主旨,我們依舊不能以為電影還是溫情脈脈了起來。
因為我們知道,那個嬰孩也許就是另一隻黑市裡的狗。
痛苦不會停止,只要人生繼續。
人性不會光明,只要生活繼續。
 
而導演和演員們呢?
長相俊俏的EDISON許是為了轉型,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是一副髒兮兮、兇巴巴的尊容,剃了眉毛,膚色也貼近泥土色,吃著破瓷片裡掉了地的稀飯,犧牲不是不大。搞怪的璨森永遠處於攝像機的上位,總是失真的兇狠表情之下掩藏著一顆心痛無助的心靈。凌亂的頭髮和戲劇性的山羊鬍,雖然是他一貫的外型路線,卻因為之後的大轉折而顯出陰鬱與悲愴的氣質。還有一班骨灰級御用配角警察叔叔,總是處於二線或三線的世界。新人女演員因為劇情需要扮痴呆和被強暴,加上導演鄭丹瑞本人的經歷,讓人很難不聯想到其實這是一群處於自身發展陣痛階段的人們在以自己的痛苦去演繹更為慘烈的痛苦故事。
或許只有將自己的痛苦體味了之後,才能更好地揣摩他人的艱辛。
 
而這部在我看來講述痛苦的電影除了在視覺上給予了我些許折磨,於內心深處總殘留不適一二。
所以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是為此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