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oodyallen

2006-12-24 09:11:34

關於我最愛的美國作家HENRY JAMES和THE PORTRAIT OF A LADY



PORTRAIT OF A LADY是澳洲導演JANE CAMPION繼THE PIANO鋼琴課之後的又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演員包括NICOLE KIDMAN,JOHN MALCOVICH,BARBARA HURSEY和CHRISTIAN BALE。不過該片並非原創,而是根據現實主義大師HENRY JAMES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HENRY JAMES(1843-1916)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文體家和文藝評論家。他生於美國,父親是宗教和哲學問題作家,哥哥WILLIAM JAMES就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家境富裕,從幼年起便得以漫遊歐洲各國,見識頗廣;家裡來往的客人又都是美國文化界的一些名人(EMERSON,THOREAU...),因此HENRY是在一種文化氣息濃郁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然他受到的正規教育不多,後來還是成為文學大家。1862年他進入HAVARD UNIV學法,但不久即發現他的興趣在文學,隨即開始創作短篇小說。187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1976年定居LONDON。此後40年,他一直勤奮寫作,創作頗豐。1904年HENRY返回美國探親講學,翌年返回LONDON,開始編輯他著名的24卷本的紐約版文集。他將以前的許多作品重新修改,並撰寫了18篇重要的評論性序言(這些序言包括了對小說這門藝術的不少精闢論述,由後人彙編成THE ART OF THE NOVEL:CRITICAL PREFACES一書)。1915年為了抗議美國政府在一戰中長期保持中立不對德作戰,HENRY入了英國籍,一年後去世。

其實HENRY JAMES並不算一個很容易POPULAR起來的作家----這位心理現實主義(PSYCHOLOGICAL REALISM)的奠基人之作品往往都是磚頭一樣的厚,充滿對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刻畫和描寫,而情節方面並不很強;另外他的後期作品又太過艱澀難讀,含蓄得要人命(人稱THE POST-JAMESIAN STYLE後期占姆斯風格)----關於這一點,我是這樣認為的:HENRY的書的確不適合懶人閱讀,但一旦你有耐心有毅力深入其中,就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超級偉大的作家,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可怕。他的作品細膩,幽雅;包含著精敲細打的詞句,貼切完美的幽默,微妙之極的含蓄,很適合在深夜一個人閱讀。

HENRY主要作品的主題多為他所熟悉的美國和歐洲這兩種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間的衝突即所謂的「國際主題」(THE INTERNATIONAL THEME)。他的創作生涯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63-1886,作品包括THE AMERICAN美國人,DAISY MILLER戴西米勒,THE EUROPEANS歐洲人,WASHINGTON SQUARE華盛頓廣場*(即電影「情感的禁區」)和THE PORTRAIT OF A LADY*淑女本色;第二階段1886-1901,作品包括:THE BOSTONIANS波士頓人,THE TURN OF THE SCREW螺絲在擰緊和THE BEAST IN THE JUNGLE叢林猛獸;第三階段從1901年開始,又稱「主要階段」(THE MAJOR PHASE),作品包括他最成熟的三部小說:THE WINGS OF THE DOVE*鴿翼(我的最愛),THE AMBASSADORS專使和THE GOLDEN BOWL*金碗。(*已有電影改編)

說到THE PROTRAIT OF A LADY,首先要談一下HENRY年輕時遇到的兩樁不幸----它們對HENRY造成的影響極其深遠:他後來的生活和創作都被這兩道陰影籠罩。一是南北戰爭期間,1861年,當時在當兵的HENRY在一次救火過程中受了難言的"重傷";二是在他20多歲時,他熱愛的表妹MINNIE TEMPLE早逝。這兩件事情促成他早年就決定當一個生活的觀察者和評論者而非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或許這正是他走上文學之路的原因之一);而MINNIE TEMPLE這個天真,嫵媚,聰慧,對生活沖滿激情的少女也化身為HENRY眾多作品的女主人公(DAISY MILLER裡的DAISY,THE PORTRAIT OF A LADY裡的ISABELLE,THE WINGS OF THE DOVE裡的MILLIE----連名字都像!)得以不朽,而HENRY對她痛苦的思念之情則在中篇THE ALTAR OF THE DEAD里暴露無疑。生活真是創作最好的源泉...

THE PORTRAIT OF A LADY里父母雙亡,由美國來英國投奔姨媽的ISABELLE應該有MINNIE TEMPLE的影子,而那位因身患絕症無法愛她,所以將財產分一半給她的表哥RALPH也可以被理解為HENRY自己(生活的旁觀者嘛)----美麗的ISABELLE(NICOLE KIDMAN)以為有了錢,就可以在生活中自由選擇,但正是她的這筆財富使她成為一對歐洲大陰謀家(BARBARA HURSEY,JOHN MALCOVICH) 逐獵的目標並最終陷入不幸。偏偏她又是個極高尚的人,為了自己「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的信條,為了那對陰謀家無辜的女兒PENSY,ISABELLE在RALPH死後,不顧始終愛她如一併能夠帶她脫離苦海的美國企業家CASPER(CHRISTIAN BALE)的追求,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到丈夫身邊。但我們可以相信,既然她願意以新的勇氣和毅力來面對命運,從今以後她的生活將絕對不會是被動無助的了。畢竟她已為學會生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HENRY 在小說序言中說:「整個小說的主旨是,一個可憐的姑娘嚮往自由精神,追求高尚情操,自以為頭腦清楚,行事慷慨而合乎情理,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在常規的磨盤裡遭到碾軋。」可以看到,其主題仍是THE INTERNATIONAL THEME,仍是無辜與腐蝕的對抗。「常規的磨盤」即是當時歐洲社會自私與詭詐的普遍風尚,天真單純者的地獄。其實這種磨盤又何止只有當時的歐洲才有...HENRY今日的大受歡迎,或許正是因為他作品裡所表達的真善美與殘酷現實和各種陰謀的衝撞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人心不古的社會裡顯得特別有現實意義八。

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JANE CAMPION,或許是因為她的電影總是對我觸動很大----太大了一點的緣故。但這部改編片拍得還是較為成功的:原著的精神通過所有演員的精良演技基本上得到了反映。有一些鏡頭很美,令人過目不忘:開頭(很JANE CAMPION!),ISABELLE去南歐旅行時刻畫她心理的那段,以及結尾----在淒冷的雪地裡奔跑,看見屋裡不屬於她的火光,面部特寫:脆弱蕩然無存,對生活的激情和信心閃動在一片幽藍間。

不知道HENRY JAMES看過他小說的電影改編,會作何感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