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飛向太空--Solaris [1972]

飞向太空/索拉里斯/星球疏拉利斯

8 / 98,346人    167分鐘 | Italy:115分鐘 (unapproved cut)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Stanislaw Lem Fridrikh Gorenshtein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員: Natalya Bondarchuk Donatas Banioni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迎風追

2006-12-17 09:14:41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顆索拉里斯星……


本片與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2001:Space Odyssey)並稱為「太空影片的兩大經典」。記得那次看完《2001:太空漫遊》之後我曾長久地失語,這次看完《索拉里斯星》之後,情況也差不多。
 
   我覺得塔爾科夫斯基的片子就如同李商隱的無題詩,明明看不大懂,可的的確確覺得美。《索拉里斯星》自不例外。作為科幻題材,塔爾科夫斯基拋開了諸多在這類題材中不可或缺的特技支持——當然,也許那年頭的蘇聯弄不出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兒——通過看似簡潔但實則精心設計的畫面,直接切入主題Solaris。
   那麼Solaris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我想,Solaris給影片中的那幾位科學家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重述歷史。具體地說,讓過去的人重現,讓自己獲得一次贖罪的或挽救的機會,以此來彌補心靈上本不可能再復原的永久傷痕。
   實際上,這種主題在很多後來的電影中都出現過,只是估計沒有哪部會像這部片子一樣思考得那麼深吧。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大多數人的心裡,應該都渴望存在一顆索拉里斯星。儘管,當從前的人和事重現之後,我們脆弱的心理未必承受得住。
 
   這部影片的DVD是我在重慶時偶然發現的,一直沒看。直到前不久在《文匯讀書週報》上看到《索拉里斯星》原著作者波蘭科幻文學大師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已於今年3月27日去世的消息,我才想起來《飛向太空》正是《索拉里斯星》。
   從圖書館有限的資料來看,萊姆筆下的科幻作品,充滿了哲學性的思考,其價值早已超越了科幻領域。而在哈囉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後面附的「經典書目」中,波蘭作家選了6人,其中就包括了萊姆,入選作品為Solaris和The Investigation。
   商務印書館在去年年底已經推出了萊姆的《索拉里斯星》和《完美的真空》兩本書。
 
   另外,2002年新版的《索拉里斯星》由索德伯格執導重拍,喬治.克魯尼出演。有機會會找來看看。



(自註:舊文,現拿出來曬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