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席德

2006-11-03 21:29:35

一切假設均基於我邪惡的心靈


一切假設均基於我邪惡的心靈。
翻一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87351/?start=100#comments


Ⅰ/ "LOVE"

也許在我眼裡「love」並沒有傳說中的高貴。站在醫學的角度,可以扯上一堆荷爾蒙、多巴胺之類的玩意——實在難以理解,所以我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所謂「love」不過是人類使自己「感覺良好」的手段之一。

david對媽媽monica的愛是無條件的,燒在硬上的——不辯善惡,不識美醜。電影中的monica美麗溫柔,讓david的愛變得美好而易於理解。如果這部電影到了我手上,媽媽絕對不是這麼漂亮了,請想像ONE PIECE中的Mr. 2。(笑)
不妨假設這個設定的本意是這樣:david對monica的愛正是模擬現實中的親子血緣之情,天生和無條件的愛。
根據這個假設繼續推理,david的俄狄浦斯之路。
無條件的愛值得珍惜嗎?值得同情嗎?這似乎是一個道德問題。如果當初並非為父母所生,而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一隻小猴子,即使孩子還是一樣的孩子,父母還是一樣的父母,只怕都懶得互相看一眼。
無條件,是否同時意味著愚昧呢?

Ⅱ/ 軾父娶母

奧地利的弗洛伊德曾提出這樣的理論,每個人(異性戀者)第一個戀愛對象都是雙親中的異性,因此而產生的強烈獨佔欲令他們極力想把雙親中的同性排除出家庭之外。這就是傳說中的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是有性慾的,但是沒有性能力。鑒於弗洛伊德治學的武斷和不嚴謹,我們完全可以認為他純屬扯淡。但是不妨假設他的童年性慾論成立。——也許是這種不平衡導致了獨佔欲的極端強烈。

再回扯到AI。既然這部電影認為人工智慧可以模擬出愛,並且以此暗示了現實中的孩子之愛父母,因此俄狄浦斯情結自然無法避免的產生了。
david進入monica家的情節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溫床:父親「帶來」了孩子,母親「啟動」了他,孩子認為父親在生育中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順理成章的,david恨「父親」henry,恨「兄弟」martin,只深愛「母親」monica。
 結局處表現的很明顯,完美的一天中david終於將討厭的父親和兄弟從生活中剔除,和母親永遠幸福的一起沉睡。
那一天中男孩的成熟和母親的慵懶看得我渾身發毛,實在無法認為這是純粹的親情了。


Ⅲ/ 自殺程序?

david最讓我覺得很「人」的一場,是因為絕望而落海的一幕。這種行為大概可以理解為自殺。一旦被父母拋棄或者父母死亡,david只能被送進工廠銷毀電影中並沒有提到這款機器人有自殺程序,只有機器人做了程序以外的行為,才真正能成為「人工智慧」,但自殺這種行為的特殊性,或許就證明了david已經不僅僅是AI,他已經具有人格。可以說,那時候的david已經是一個真正的男孩,而非機械了。


Ⅳ/ cast

真的被那個小男生的演技嚇到。本來一個小孩在攝影機前裝相是很令人厭惡的一件事(剝削童工啊),但這孩子的演技已經讓人沒有思考道德問題的餘裕了。從他第一次露面,說「I love your floor」時的那個純潔的表情,到最後和monica相處時那副全心忖出的模樣,這小孩……太恐怖了。而在這個孩子驚人的演技之前,Jude Law簡直是出來搞笑的。不是說Jude Law不帥也不是說他演技爛,更不是說這個角色不好。只是搞笑得很。

Ⅴ/ 機器情人
既然說到jude law,就繼續扯吧。機器情人這個角色其實很適合jude law。這個演員過於標緻的長相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他事業的障礙了,而機器情人的身份正好給了這種不現實的美貌一個完美的藉口。
david是一個可悲的孩子,joe則是一個可悲的成年人。成年人不再困於俄狄浦斯,他們在Rouyh City如魚得水。正如 joe的最後一句話"I am, I was",存在感、成就感是唯一的追求。對於愛的理解也足夠透徹,他知道人們愛的不是他,而是他為他們所做的"they love what you do"。
其實這個世界本沒有公平,更沒有不公平。人類愛機器人討好的行為的,機器人愛人類的對他們的愛所以竭力討好;父母愛子女所繼承的血緣,戀人愛彼此的音容形貌;吝嗇者愛獲取,犧牲者愛付出——只為感覺良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