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萬萬點

2006-10-22 10:11:25

-對不起,我是警察 -我是馬塞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媽算什麼


小文藝的港版無間道 實在的美版無間道。看完的結果,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港版精心渲染出了一個「酷」的無間道,而美版或者不懂酷或者不屑於酷,製造出了一個更「真實」的無間道。
 
美版和港版都很好看。但美版少了一些煽情、玩兒深沉、裝酷,因此容易給人一種錯覺:美版比港版膚淺、沒有深度、沒有內涵。我不覺得這和內涵有什麼關係。可以對比一下兩個版本的鏡頭表現和人物表現。
 
有圖版
http://wfwfang.blog.163.com/blog/static/239389920069222365418/ (網易部落格竟然說在審查中)

-------------------------美版港版的對比------------------------------

1,超級大國 vs 發展中國家

港版裡的一些地點總是很乾淨、很整潔、很現代化,「很富有」。

-天台-
港版印象最深的是梁朝偉和劉德華在天台的對決。因為覺得周圍的場景「很乾淨、很美」。
 
美版:破破爛爛,整個一廢品堆放站。

-高爾夫-
港版:看看香港人在哪打高爾夫,太「大款」、太「氣質」了。
 
美版:這兒哪是警察局局長啊,就一公司小職員週末練習高爾夫。

-街道-
從電影院走出來後的一段跟蹤,注意這一路的景像。
港版:一個現代商化業都市,弄得四處都很有品味似的。
 
美版:凌亂不堪貧民街。(當然了考慮到A片影院為了防止有損市容也不太可能出現在高檔地方,這個場景也是能理解的)
 
-辦公室-
美版:很普通,桌子上東西很多,身後有很普通的書架放了很多書——就是一個普通房間。
 
港版:第一感覺是沒什麼東西,很簡潔。
 
第二感覺,背景很黑看不清。陳慧琳的臉也只有一半光線,恩,很很藝術。
 
所以,美版醫療所就是一普通辦公室,日常生活所用。香港醫療所,充滿著小資式的簡潔(桌子上不擺實用的東西)。
 
還有很多,看完乾淨整潔時尚現代的香港街道及辦公室等地,再看凌亂不堪的美國,就會有種錯覺彷彿中國是超級大國,而美國是個發展中國家。
 
2.煽情 vs 直白

港版里如果要說感人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黃sir的死。
 
-黃sir的死-
港版第一遍看到這裡時特別感動。後來看了美版無間道,又重溫一遍港版這個經典橋段,原因是很好奇港版為了感人到底用了什麼技巧。
1)迷人的眼神:梁朝偉面對黃sir的死,再一次給我們展現了憂鬱的能殺死無數無數小女生的眼神
2)背景音樂:背景音樂不失時機的想起,時間掌握的很是時候
3)慢動作:注意警匪之間的慢動作,配上憂傷的背景音樂,很煽情
4)黑白回憶:黃sir的種種片段,25號生日的手錶等等

-傻強的死-
黃sir死後馬上進入下一個橋段,傻強開車,傻強的對白和最後的死更增加了煽情程度。(我覺得無間道里最好的演員就是傻強了。)
港版在這裡為實現劇中的一個高潮,下了不少功夫啊。
再看看美版黃sir的死:沒有深沉憂鬱的眼神,沒有恰即時機的主題曲,沒有慢動作,沒有黑白片兒回憶,沒有傻強(美版傻強是稍後一點死在板凳上的)......只有主人公一個勁兒地念:fuck、fuck、fuck ......

-梁朝偉的死-
港版第二個很煽情的地方,是影片結尾處梁朝偉的死。
注意四個特點
1)慢動作
2)三個人的鏡頭的切換,並且每個人都來一次畫面由彩色變為黑白
3)優柔的主題曲再次想起
4)電梯門一開一合撞著梁朝偉的腿
經歷種種曲折梁朝偉終於抓到了臥底,本來這時觀眾應該舒心了,梁卻死了,這種期望和現實的結局形成巨大反差,然後上面4個技巧一併用上,又一段非常~非常煽情的戲出現了。
美版呢,跟黃sir的死一樣,還是什麼也沒有,沒有慢動作,沒有畫面由彩色變黑白的手法,沒有主題曲想起。有的就是,美版劉德華接過槍,朝旁邊警官的腦袋開了一槍,很乾脆。

3,神 vs 人 表情篇

最典型例子是影片結尾電梯裡的一段戲,看看兩個版本劉德華的表現。
美版「梁朝偉「的表現:靠在電梯裡,滿臉鼻血,一臉驚訝和緊張。
港版劉德華的表現:沒有驚慌失措,沒有面臉血跡,沒有因緊張而造成的劇烈呼吸,沒有fuck,總之,異常冷靜,還是酷酷的,

4,神 vs 人 對白篇

港版對白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恐怖是片尾天台上的梁與劉的對話吧。

港版:
- 給我一個機會
- 怎麼給你機會
- 我以前沒一個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 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 那就是要我死
- 對不起,我是警察
- 誰知道
-(酷酷地舉槍)

美版:
- 我們只有一個是警察,你明白嗎,Bill?沒人知道!
- 你他媽閉嘴!
- 我是馬賽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媽算什麼?

真想統計一下這段對白中出現了多少fuck,出現率是全劇中最高的吧。
 
無論是表情還是對白,港版給人的感覺是裡面的角色都是」神「——無論遇到多麼重大的變故也能處亂不驚,無論多麼氣憤對白也是藝術性的。而美版讓我們覺得,劇中人物和我們平常人沒什麼兩樣,一著急也上手,一說話也罵人,突然發生槍擊也驚訝。
 
和菜頭說過一段話:
你對著鏡子說一百次「因為我是警察」試試?一準會笑起來,美好情懷就怕重複。而你再對著鏡子說「Are you talking to me? 」一百次試試?出門就會打人。

Are you talking to me 是《計程車司機》裡的台詞。拽得不得了。所以我覺得論台詞風格,港版無間道就是藝術的」我是警察「,美版無間道就是就是很拽的」Are you talking to me「。


-------------------------關於精緻,深沉,內涵------------------------------

無論是表情還是對白,感覺老美不擅長表現酷。這種感覺不只在看電影上,小說、動畫、遊戲,無不如此。比如來這麼一句,

        西門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

這一句話就夠了,這個人的「酷」勁兒就馬上被刻畫出來,甚至腦海中馬上可以YY出這樣一個場景「古鎮、小店、夕陽,一把劍滴著血(特寫),一個人一身白衣站著一動不動,衣服的下擺風的吹動下微微飄動」......劍神啊,怎一個酷字了得。

老美呢,他們不來「西門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這種繞圈子的話,可以是這樣——
你瞪他一眼,然後他說:fuck you!
  
老美的表現很直接、很市井。即使駭客帝國尼奧無論怎樣穿黑衣服戴墨鏡並費盡心思的擺pose,這種酷和香港電影或者日本動畫比起來還是差的遠。港版無間道中,任何一個小細節都顯示出了一種酷,一種精緻,而美版「大大咧咧」。所以看完美版後也許會有種錯覺,美國電影真沒內涵啊。不過我覺得這樣說就有點誤會美版無間道了。

確實,無論劉德華在什麼處境下都能處事不驚,黃sir一死各種電影技巧就跟上,陳慧琳隨便一個鏡頭也有藝術照的感覺,各種細節潛移默化地給了我們這種所謂有內涵的感覺。

但我們是否有種錯覺:煽情 酷 深沉 = 內涵 ?
 
還有一個例子,港版無間道曾志偉有一句經典台詞「出來混的總要還的」, 然後,曾志偉死了。於是我們會覺得:哇,這句話真有內涵,這其實是電影的主題,暗示著......(省略無數字)

問題是曾的死也許原因很簡單:為了劇情推進的需要,就像黃的死一樣,他們的角色用於推進劇情,推進劇情的任務完成了,他們死了,劇情繼續發展。

所以我覺得曾的台詞和他的死這種安排,有兩種可能性:

一,單純的巧合。「出來混的總要還的」這句話不一定蘊含著多大的含義,不過是一句口頭禪,也可能是「我最煩你們這種沒技術含量的」,或者是「我不做大哥已經很久了」。恰好他說了這句話,然後劇情安排他會死掉,單純的巧合。

二,編劇有意安排。開頭來一句「我們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出來混的總要還的」,然後結尾讓他死掉,像中學生寫作文做一個首尾呼應,藉此引起觀眾的讚嘆:哇好有內涵你看開頭都說了,結局果真這樣。如果真是這樣,那這種「首尾呼應」的水平就比較低了。對比一下《肖申克的救贖》,關於希望或者自由,並不是開頭安迪說個主題然後結尾就逃出去了這麼簡單。電影任何一個細節,安迪的任何一個行為,給同事喝啤酒,幫助上進小青年學習,聽音樂......這種細節散佈在電影的每一個角落,即使不用「首尾呼應」,看完電影后觀眾也能感受到電影所要傳達的含義。


正是由於我們的種種「內涵理論」,我們會說:你看,美版無間道沒有表現人的更複雜的一面;你看,港版梁朝偉死的時候電梯不斷撞擊他的腿顯得多有內涵啊美版就不行;你看,美版沒有針對「出來混的總要還的」等宿命論來個昇華,多沒深度啊;你看,港版動不動就慢動作背景音樂還特優美,多有文化啊......
 
但我覺得這恰恰是美版無間道最大的優點:很少來煽情或者昇華什麼的,只是儘可能表現激烈衝突下的人的真實表現(只是猜測更加真實,畢竟我沒做過臥底也沒天台上拿槍指過人)。比如想想一下影片結尾那段情節,兩個臥底在天台見面,一個人異常憤怒,一個人高度緊張,這種情況大家會有什麼表現?我想無非是美版所演的情況,爆打一頓,並同時fuck、fuck地罵。如果非要兩個人異常鎮定地說充滿藝術氣息的台詞(「對不起我是警察」),不太可能吧。但是,也不能否認這種表現很酷、很好看。
 
-------------------------結論------------------------------

港版和美版各有特點,都很好看,但精緻也好深沉也好藝術也好,與內涵無關。
港版無間道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電影,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好看。無論是鏡頭語言還是音樂的配合都恰到好處,就像《瘋狂的石頭》,好看就足夠了,沒必要扯上內涵。
港版無間道通過美化街道環境(優美的天台)、運用充滿技巧的鏡頭語言(深情主題曲+慢動作+黑白片回憶),加上酷酷的人物表情(不大喜大悲,一臉深沉)和藝術腔的台詞(- 對不起我是警察),創造出了一種非常精緻的美。
(這種「美」可能是香港電影的強項,在杜棋風《機動警察》最後優美的開槍、在王家衛《東邪西毒》歐陽峰孤獨地看著遠方的沙漠等畫面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情形。)
而這種精緻的美,給我們造成了一種錯覺,覺得這就「有深度」「有內涵」。但煽情加精緻不等於有深度。
  
美版沒有運用這些技巧,和「精緻」的港版無間道比,美版給我們呈現出了一種更「真實」的無間道。好看不在於酷,而在於真,影片裡的很多人是平凡人,開槍殺人的時候會緊張,憤怒的時候會罵fuck,激動的時候會打人,出現突發事件是會有不知所措的瞬間。
  
寫了這麼多,其實有這兩句台詞就足夠表現兩個版本的差異了——
 
  港版 對不起,我是警察
  美版 我是馬塞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媽算什麼?(可適當加入fuck等詞)


------------------------------------ 題外話 ------------------------------------
1,美版也有很酷的對白
- 你知道我是誰嗎
- 不知道,怎麼了
- 我是那個告訴你什麼人能打什麼人不能打的人

 
「我是那個告訴你什麼人能打什麼人不能打的人」,恩,很酷,很吊,很拽,拽得就像《英雄本色》里小馬哥說的「我這輩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別人拿槍指著我的頭」(大意如此,原句忘了)之類的,也許很容易成為小混混們模仿的對白,讓人有馬上出門對誰說這麼一句的衝動。

2,替美版《無間道》鳴不平,其實港版也特愛看
 
3,還是港版MM漂亮
不需要語言,直接看圖就知道了
美版

雖說和化妝有很大關係吧,反正還是覺得港版MM漂亮。

4,製造話題
港版無間道還有一個特點,在一些細節上,很容易引起猜想、討論
 
-孩子的年齡問題-
梁朝偉偶然預見蕭亞軒
- 你女兒多大了?
- 五歲。
梁走後,女兒說
-媽咪,我今年六歲啦。
這五歲和六歲可大不一樣啊,牽扯到誰的孩子的問題。蕭亞軒說謊的心情,蕭和梁以前的感情.......這都成了fan討論的內容

-電梯槍聲問題-
電影結尾處,電梯下降的時候,出現了四聲槍響,其中兩槍是向上打穿了電梯
誰先開的槍,誰開了幾槍,為什麼會有兩槍向上打......不少人在研究這個

-傻強問題-
傻強到底知不知道否梁是臥底,這也有過爭論。美版倒是直接就表明了。

這些都是美版不具備的特點,就是總會有一些細節因為交待不清(或者出於故意,或者導演編劇自己也沒察覺),引起人們的好奇心,結果讓這部作品更加熱門更有影響力,這點上很像引起很大反響的「EVA」和最近的《涼宮春日的憂鬱》(當然不喜歡看動畫片的話可能感覺不到這種「反響」)

5,電影院
劉德華和韓琛在電影院見面,電影院裡播放的是什麼電影?
港版,倍兒藝術片的感覺,大自然風光少數民族風情什麼的吧
 
美版......(汗)
 
6,BUG的解決?
-你們警探真搞笑,為什麼總喜歡在天台上見面?-
我們可以解釋是裝酷,但電影總要來個自圓其說,港版劉德華提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後,美版梁朝偉給了一個理由:在老警官死的地方見。
美版至少解決了這麼一個說不上bug的bug。
  
-可以隨便殺死警官?-
黃sir死的時候,我就想當警察真可怕,隨時都可能被打死。
但後來總覺得奇怪,即使是黑社會,也能隨隨便便殺個警官嗎?如果真能這樣,那早點動手不就得了,隨便哪天等黃sir上街買菜的時候找倆人捅死他不得了,韓琛老大也就不會有那麼多麻煩了。何必非要等那天才動手。
如果真這樣,全市的警察早就被捅沒了——所以也不太可能吧。
可那天為什麼就能隨便殺個警察呢?實在不理解。
結果美版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解釋。
  
7,美版設定的一個很好的角色,很感人的一幕
最後結尾處,愛罵人的警官......
  
8,警察殺人最專業?
看看愛罵人的警官殺人時候有多麼利索:潛入對方家裡,鞋上套著白布,手上帶著手套,殺完人把帽子一罩,走人。
看到這兒就在想,不愧是警察啊,深知如何不留下證據,可見一旦警察 想要殺人那應該是最可怕的。
  
9,一個電影一句台詞就夠了
我覺得兩個版本的電影,每個只要有這麼一句台詞(不是同一個人,港版梁,美版劉),就足夠表現她們各自的特點了。

   港版 對不起,我是警察!
   美版 我是馬賽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媽算什麼?(可適當加入fuck等詞)


-------------------------刪掉的一段------------------------------
寫這篇文章時,最初有下面這段。後來覺得跑題刪掉了。
============= 跑題的分割線 ===============
因為關於內涵,我們有一個傾向,就是當描寫一個壞人時,我們越是不斷地表現他內心的掙扎與矛盾,我們就越說這個「有內涵」。所以為了顯得和內涵,我們要這樣表現:
 -壞蛋晚上一定要被噩夢驚醒受到內心的譴責痛苦無奈
 -壞蛋殺了人後一定要回家面對自己的孩子表現無比慈祥的父愛
 -大壞蛋之所以是大壞蛋一定是幼時受到了某種心靈的創傷
 ......
總之,就是常說的一句話:壞人也有好的一面。
越這樣表現,我們就越說這種電影 「有,內,涵。」

壞蛋非得良心自我譴責嗎,非要在童年受到創傷嗎?
《8 毫米》的結尾,主人公曆經曲折終於找到了最終boss超級變態性虐待狂時,boss摘下了面具,露出了平庸的臉,在主人公驚愕(主人公可能和觀眾一樣在納 悶兒「不會吧,超級boss原來長得這麼平庸這麼『沒內涵』啊」)的時候說了,我不吸毒沒有心理疾病我父母沒有離異我幼時沒有受過虐待......(大意 如此原句忘了)
這個boss的話倒也很有意思,終於打破了「超級大壞蛋一定要有父母離異或者幼年時受過創傷」之類的千篇一律的定式。我很喜歡對這個壞蛋的設定。
可能正是由於由於這種「內涵理論」,被誤解為「美劇照搬了很多情節,但是並沒有突破和昇華。」

再比如比如明明是大壞蛋最後終於「想做個好人」,這下主題就昇華了,我們就說這電影特有內涵。
如果大壞蛋老是大壞蛋,一直到影片結束也不積極向上思過進取,我們就搖搖頭說「恩,電影好看是好看,就是少了點內涵」。

我覺得這是由於學校裡的一些教育使我們對「昇華」過於看重了,造就了我們的一個特點,為了昇華而昇華,誰不昇華誰就沒內涵
對此王朔說以前自己的小說被主編批評過「沒有教育意義」,因為主人公沒有在最後認識到什麼而使小說有所昇華。王朔對此很納悶兒,能認識到什麼啊,幹嘛非得認識到什麼才成啊。
另外,一些煽情的場面也極易和所謂的「內涵」「昇華」等等連在一起。
比如徐靜蕾在《夢想照進現實》里諷刺過說,中國電影動不動就用女人生孩子來表現女人的苦難等等。(很巧的是恰好同一時期播出的《茉莉花》,彷彿給徐靜蕾的話作證明一樣,真在結尾處用生孩子的鏡頭來了個「昇華」)。
============= 跑題的分割線 ===============


----------------帖子寫完了-------------------------

感謝大家的評論。看完大家的回帖後發現自己的觀點有很多問題(笑)。

幾位朋友指出我對美國波士頓的不了解。

一位朋友指出的,帖子有點厚此薄彼了。字裡行間有點對港版不屑的口吻。確實,人家港版也沒招你惹你的,你幹嘛呀你~主要是看到好多人都說美版沒深度,有點想替美版鳴不平,結果可能寫得有點偏激。

還有朋友說 沒有渲染不等於真實。確實是這樣,我沒考慮到這個問題。

反正,還有很多問題。

感謝大家的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