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晚春--Late Spring (Banshun)

晚春/Banshun/LateSpring

8.2 / 19,442人    108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小津安二郎 野田高梧
演員: 笠智眾 原節子 月丘夢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6-10-17 22:19:29

人間有晚春


失眠之夜,如何變為春風沉醉的晚上?答案是:看小津的《晚春》。鶯聲嚦嚦的開場影像,仿若飄出一縷幽香,令人瞬時心定神靜。

《晚春》,戰後小津的第一部嫁女題材作品。因為是第一部,它玲瓏剔透的質地與肌理,它淡怡靜謐的氛圍,因為憂世傷生的體現不及他後來深切,甚是空靈流麗,看得人眉間心上,罩上沒有負擔的喜悅,不像後來同一主題的變奏,雖然越來越洗鍊,不管是《東京物語》,《秋日和》,還是《秋刀魚之味》,因為注入太多的自家心事,看到最後,心底飄起慼然的愁雲慘霧,不復《晚春》的灑脫清朗。《晚春》結尾笠智眾孤獨削蘋果的凝然身影雖然也教人失神半日,整體到底是月朗風清的,沒有惆悵,只有安詳。

許是因為和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小津喜愛的鎌倉有關,我甚至覺得小津是抱著一種瀟灑的心情拍完全片的。第一個鏡頭就非常從容淡定,劇本中是這樣描繪的:
 
晚春的一個下午------
 天空晴朗,花謝後長出嫩葉的櫻樹,顯得鬱鬱蔥蔥。開往橫須賀的下行電車從這裡的車站駛出後,很快就到達圓覺寺的石階前。

接下來小津用了七八個空鏡來轉換場景。我們看到圓覺寺的屋頂,成行的杉樹,盛開的杜鵑花,微風,婉轉的鶯啼,然後鏡頭轉到茶室中的茶道活動,寧靜,莊重,優雅,看得人舒服,迷醉。小津從來沒有一部作品象《晚春》一樣,那麼興味盎然地以影像展示傳統日本之美:和服,茶道,能樂,京都(清水寺龍安寺,枯山水庭園),花嫁禮儀。小津對之的態度是一絲不苟,莊重虔敬的。許是因為影像容納了這麼多傳統的東西,特別顯得和諧清雅,心平氣和,感覺美不勝收。

故事的情節於我實在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但每次重溫,還是會有新體會。所以片中情願陪伴父親一輩子不願出嫁的女兒,及堅持女兒一定要出嫁找到幸福的父親,都有道理,有情,不離人世。最後她出嫁了,他在家承受孤寂的餘生。也都很自然,因為他和她彼此明白,互相懂得,最終的各行各路,其實是各渡各的人生。看到最後,實在釋然,沒有任何遺憾。導演溫厚的悲憫的慈悲,叫人感動。

然而《晚春》最打動我,讓我一遍遍重溫仍不厭倦的,是整體如晚春一樣溫煦爽朗的氣氛,美好地包繞著劇中人和觀眾。更是片中從頭至尾那些磊磊落落的空鏡:開頭鎌倉和片子後半部京都的風景,小津用七八個空鏡,一點點地展開環境和場景,流麗撇脫,暢快之至;京都旅館中原節子目光注視的花瓶鏡頭,可以像唐納德里奇一樣解讀為注入了她的情愫,也可以像蓮實重彥一樣認為只是以風物對京都的表示,沒有什麼更多的含義,都可以,都有意思;最後,新娘原節子離開後化妝室的兩個空鏡,最顯小津大師功力,那種雍容和大度,沒有感慨沒有嘆惋,只讓人覺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實在只有別具隻眼的小津才拍得出。而化妝鏡和結尾的浪拍岸的兩個空鏡,不無攝色歸空的意味,點出影像如人生,最終不過鏡花水月一切歸於空的本質,無須沉溺偏執,執手然後放手,便可。

人間有《晚春》,真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