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7,72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寂寞飛行

2006-10-10 21:37:43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終於如願以償看完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改編電影,電影固然不能傳達出米蘭.昆德拉小說中富有哲理的敘述,但許多細節還是讓我十分感動。我嘗試用一個凡夫俗子的眼光看待托馬斯的不忠和泰瑞莎的痛苦,仍舊無法完全地憎惡前者或者同情後者,畢竟,托馬斯和泰瑞莎相依相守,並得到了最好的歸宿。
    昆德拉並不是僅僅要敘述一個愛情故事,而是要呈現「布拉格之春」的那段屈辱的歷史,蘇聯的坦克肆無忌憚地闖入布拉格熟睡的街道,俄國人在酒吧里要求樂隊演奏俄羅斯國歌,血腥的槍枝對準了布拉格的市民……然而,被坦克驚醒的泰瑞莎勇敢地舉起照相機對準了俄羅斯軍隊的槍口,國歌突然變成了伴舞的輕音樂,只可惜無緣看到在俄羅斯大兵前搔首弄姿的捷克女子……捷克人正在用盡一切方法給俄國佬難堪。
    不能不說昆德拉是敘述歷史的高手,和《玩笑》中一樣,史詩般的展現當時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呈現了一段黑暗壓抑的歷史。有時候甚至很難分清歷史是背景抑或愛情故事是背景,也許這樣的區分毫無意義,並且我也只能在前者為前提的情況下欣賞。
    假如沒有看過原著,實在是很難看出個所以然來,正如薩賓娜的黑色圓禮帽,電影除了告訴我們它來自「父親的父親」和每次出現在托馬斯和薩賓娜做愛之前外(讓人聯想成為性慾的標誌),似乎不能走得更遠,僅僅通過被擺弄,或被注視,或被忽視,是無法傳達它在薩賓娜追求自由和充滿背叛的生命中不尋常的隱喻和在維繫托馬斯和薩賓娜關係中的微妙地位的。當然,小說和電影之間的鴻溝是不可逾越的,也許是昆德拉太過於獨特的敘述風格和富有哲理的探討,使人無法走出小說的邏輯嚴密的氛圍,輕鬆地欣賞電影。
    關於薩賓娜和泰瑞莎。我一直不敢肯定泰瑞莎在給薩賓娜拍攝裸照時的淚水是否因為聯想起了托馬斯和薩賓娜做愛時情景,她明白一切,隱忍卻不堅強,永遠像一頭無姑且容易受傷的小鹿。而薩賓娜又是多麼聰明瀟灑的女子,我至今無法弄明白她是愛著托馬斯抑或是愛著一位知音伴侶。總之,這樣的兩個女人讓人難以置信地成為了好朋友,並且毫不虛偽。
    關於托馬斯和薩賓娜。他(她)們彼此都不是對方最愛的人,卻都是最了解對方的人。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個伴侶,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幸運。愛、性、友誼,三者真有明確的界線嗎?作為女人,我感到震撼。
    關於托馬斯和泰瑞莎。左手愛情,右手忠誠,愛與性、愛與不忠是愛情世界裡永恆的話題,愛情裡的男女各執一詞,愛情裡的強者和弱者各執一詞,有時乾脆是沉默。托馬斯無疑是愛的,不然不會握著泰瑞莎的手在泰瑞莎的身邊到天明,不會在面對泰瑞莎的質問和噩夢的時候無奈地流露出內心的痛苦,泰瑞莎是他的生命意義所在,但是他又不停地與不同的女人做愛,並且從不拒絕誘惑,這到底是男人的劣根性,還是也是他的生命意義之一。泰瑞莎無疑是愛的,為了心中的尚在朦朧階段的愛情,就拋下身邊的一切(這一切本也讓她厭惡之極)奔向托馬斯,甚至與偶遇的陌生人的私會,也是為了求得這份讓人倍受壓抑的愛情的平衡,誰會人心責怪這樣一個愛情世界裡的天使?
    一個人斜靠在床邊細細地看完了整部電影,畫面定格在托馬斯與泰瑞莎雙雙舞至小鄉村旅館六號房門前,舉手投足默契之極,嘴角的微笑蘊涵無限美好,彷彿天使墜落凡間找到了棲身之所,眼淚便為這對小情人歡歡喜喜地灑落下來。我承認我無法透悟昆德拉在小說中蘊涵的深刻哲理,比如捷克音樂,比如圓禮帽,但我真實感受到了一段愛情,這段愛情賦予生命重量,沉甸甸……
                                                    
                                                                                       2005年7月20日 00:2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