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新紐倫堡大審--"Nuremberg"

纽伦堡审判/纽伦堡审判

7.3 / 6,984人    180分鐘 | Canada:140分鐘

導演: 伊維斯西蒙尼奧
編劇: Joseph E. Persico David W. Rintels
演員: 亞歷鮑德溫 布萊恩考克斯 Jill Hennessy 麥可艾朗賽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幽尾鷗

2006-10-01 23:19:23

從紐倫堡到東京都


《東京審判》是最近的大熱門,趁著這股勁頭,我把《紐倫堡審判》也給看了,注意了,這不是40年前那部口碑頗高的Judgment at Nuremberg,而是2000年的Nuremberg,一部電視電影。因為我對紐倫堡審判的了解遠不如東京審判,所以不清楚在這部電影裡有多少戲說的成份。而我寫這篇評論,也不是想通過歷史的角度對歷史事件作出什麼評價,主要是想從電影的角度來對比一下這兩部拍攝時間相隔並不久遠的同類題材作品。

兩部電影都不侷限於庭審,而加上了副線。《紐倫堡審判》的副線是被告們的監獄生活,通過一個跟班的心理醫生串在一起。這顯然要比《東京審判》裡那不著邊際的平民路線(下文不會涉及此線)要高明得多,而且這條副線對審判是起了作用的。片子還給了反面角色很大的篇幅,而不是像《東京審判》裡只是不斷特寫那些雕塑式和臉譜式的被告。《東》裡的被告們基本上成了電影的陪練,不過就是電影的需要而在那裡亮一下相而已,反派設定在了被告方的律師身上。

《紐》中沒有突出被告方的律師,而大反派成了納粹頭子戈林(看看他在海報上的位置),演得可謂有血有肉。從這一點上來講,把被告們與審判者放在同等地位顯然更符合法律的神聖,而《東》還是陷入了成王敗寇的邏輯,儘管在片中已經否定了這種邏輯。《紐》裡還摻了點愛情,不過比較無趣。還刻畫了那個監視戈林的士兵對於戰爭、審判的一些疑惑和迷茫,這點倒不錯。

《東》裡很大的篇幅放在了法官們的分歧和內鬥上,目的當然是為了突出咱們中國人在審判中的份量。這種明顯帶有民族主義的處理方式導致了它不像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審判,而更像是中國對日本的審判。《紐》裡很大的篇幅放在了被告們的分歧和內鬥上,以戈林為首的無罪派和以施佩爾為首的懺悔派,兩人在分別爭取自己的「勢力」,這也讓人更好地理解了戰後德國為什麼能夠深刻認識和反省自己的錯誤,這大概源自德國人和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差異了。《東》為什麼就沒想到去更生活化地刻畫一下東條英機們在庭下的狀態而是很教條地引導國人的民族情緒?或許,這就是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待歷史的差異。

《東》裡的庭審非常精彩,每場都以檢察官的勝利收尾,被告總是灰溜溜。而《紐》不是如此,戈林在庭審中就把檢察官傑克遜先生搞得惱羞成怒無言以對,而且戈林先生常常是神采奕奕。《紐》裡的被告們在法庭上表情是各異的,沒有像《東》裡的被告們總板著個苦瓜臉。

兩部電影都引用了一些紀錄片,《紐》的片頭來自《意志的勝利》中當年納粹在紐倫堡的那場盛大遊行,《東》的片頭則是廣島被炸之後的慘象。而庭審中,《紐》用了一組集中營的鏡頭,《東》用了一組南京大屠殺的鏡頭,不一樣的人間地獄,一樣的慘絕人寰。

《東》的高潮是投票死刑的問題,而《紐》做不到,人家就四個法官,爭論主要在於是槍決還是絞刑,而且法庭似乎也沒有《東》中的那麼大氣。《紐》把高潮放在了法官們對被告們的逐一宣判上,以及戰犯們(也就是有罪的被告)上絞刑架的描寫上,讓觀眾直面死亡比討論死亡更有威懾力。《東》在高潮時拋出了文明這個概念,而《紐》對文明的提及是貫穿始終的,儘管不是顯得那麼有力度。

其實從電影的觀賞性上來看,《紐倫堡審判》遠不如《東京審判》,但《紐》卻大大凸現出了《東》的很多問題。我們太過於強調中國主導、正邪對立、正的就高大全、邪的就流強扒……在再現歷史的同時也忽視了很多歷史,在力求真實的同時也掩蓋了很多真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東》之所以比《紐》更好看,不過是它把這些一根筋的理念貫徹到底了,於是讓觀眾們狠狠地盪氣迴腸了一把。可看電影只是為了解氣嗎?我們需要的是更理性的反思和更客觀的態度。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