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左兒

2006-08-22 17:44:58

人選失敗,比前作更差


  對於一個原著小說的狂熱推崇者來說,永遠不可能有改編作品會滿足你,這是亘古不變的定律。但往往還是會帶上滿腔被失望的情緒,接受去評價它轉換水準高低的誘惑。


  看完92的版本之後,覺得有必要給之前被我狂貶的39版本翻翻案:在我看來,39最失敗之處在於把Heathcliff和Catherine之間感情嚴重庸俗化,但現在看來,這是所有改編作品都無法避免的悲劇,這對於想要吸引更多觀眾而不僅僅是原著讀者的影視改編作品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照搬還原的精髓。對於電視劇《紅樓夢》裡寶玉被蠟油燙後,寶黛獨處,兩人越走越近的惡俗場面,我就夠不能容忍了;看到兩個版《呼嘯山莊》裡都動輒愛呀愛呀的表明心跡,更是難受得要死。因此從劇本改編方面來講,兩版不分高下,都是又爛又合理。


  但是從人選來看,差別就明顯多了:勞倫斯·奧利弗很適合演希斯克利夫,但遺憾他只能演Charles MacArthur和Ben Hecht的改編劇本,而不是Emily的原著。而我心中最適合的Catherine人選也正是費雯·麗,任性狡黠自私冷酷瘋癲的女人,連死法都幾乎一樣,可惜這對偉大的情侶卻沒機會在螢幕上照搬這段盪氣迴腸的相似愛情。但舊版的女主角Merle Oberon確實也還不錯,至少從形象上還算符合。


  而新版的人選雖然現在看來名氣和實力兼具,相比之下卻不盡如人意:雷夫·范恩斯還算可以,造型跟我想像的遠了點,氣質相似度一般,但演技確實一流。可以想像,彼時的范恩斯雖然已年過三十,但作品寥寥無幾,只演過兩部電視劇,初現大螢幕就能演如此重要的主角,必就是因為相似和有實力。尤其Cathy死後闖進教堂抱起屍體哭的場景,不說像不像Heath,感人確實,讓人覺得後來的《英國病人》在洞裡發現愛人死了的一段深情演繹相比之下簡直是小兒科了。本來以范恩斯的表演,情緒可以表現得更完滿,但苦於無人配合——女主角的人選離譜得髮指,簡直是茱利葉·比諾什一生最大敗筆。


  你看多了比諾什的電影,不難發現她的角色永遠是同一種模式:冰冷而誘惑,美得很理性。正因為她這種無可擺脫的千篇一律的特質,註定她永遠不可能演好Cathy這種類型的女人。雖然當時比諾什只有28歲,但她的臉孔和氣質和現在沒有絲毫變化:她的面部線條太冷峻了,無論怎麼假純都不像為愛發瘋的女人,她那種故意顯得天真無邪的傻笑,蠢得簡直讓人恨不得抽她兩個耳光,她對極致愛情的表現,淺顯得更像是弱智兒童。顯然,她演女兒比演上一代Catherine要好些,因為小Cathy本來就夠招人討厭。


  新版相較舊版最不同之處在於對後面章節的涵蓋:39版在上一代恩怨糾結基本平息後就嘎然而止了,新版完全忠實地改編了原著關於下一代的乏善可陳的內容(《呼嘯山莊》下小半部的乏味也正如《紅樓夢》的高氏後四十回)。在這點上沒什麼好說的,本來也不對下半部抱什麼期望。92版最大膽的地方在於首尾竟然試圖以Emily Bronte的身份來敘述,這些獨白十分多餘不說,也完全違背了原著作者的性格——《呼嘯山莊》一百多年來受到起伏不定的鑑賞與評論,其中爭議很大的一點就是它「臃腫的結構」,原著採用無關緊要的房客Lockwood視角,然後又以聽老僕人Nelly回憶為敘述點,中間還有諸如Isabella寫信等複雜多人稱敘述結構,有人批評它為多此一舉結構混亂,後來佔主流的更多專家則認為,這正是作者隱藏自己觀點的獨特方式,而我們知道,Catherine和Heathcliff的一字一句又何嘗不是Emily本人的呼喊。而92版竟然讓Emily Bronte走上自白前台,何其唐突與冒失,正是92版最自作聰明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