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

大逃亡/胜利大逃亡/第三集中营

8.2 / 259,123人    172分鐘

導演: 約翰‧史達區
編劇: Paul Brickhill 詹姆斯‧克拉威爾
演員: 史提夫麥昆 詹姆斯葛納 李察艾登保羅 詹姆斯唐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糊塗羊倌

2006-07-21 23:34:55

逃獄之王


逃獄片中,我喜歡的有三部–《大逃亡》(1963)、《巴比龍》(1973)和《肖申克的救贖》(1994)。《巴比龍》生猛銳利,《肖申克》熟練流行,《大逃亡》則可以被奉為影史經典。

即使在戰爭片中,《大逃亡》也絕對數得上。電影改編自Paul Brickhill(飛行員,澳洲人,二戰中被擊落後關入第三戰俘營)的同名作品,講的是真實的二戰故事–盟軍飛行員挖地道逃離戰俘營。戰俘營的原型是現波蘭境內的第三戰俘營(Stalag Luft III),當時主要關押盟軍飛行員。德國人守衛森嚴,到1943年的時候雖然戰俘們已近30次試圖挖地道逃走,但都失敗了。《大逃亡》記錄的是1944年成功的一次逃亡,組織者試圖讓250人逃亡,最後逃走了76人。不過只有3人最終逃脫,有73人被捕,其中50人被秘密槍決。

1981年的時候《大逃亡》又被美國人翻拍了一次,名字叫《勝利》,有時候也被叫做《勝利大逃亡》。看過1981年版之後,更加確信1963年版是經典。1981年版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影片,開片就是一個人趁著夜色試圖剪斷鐵絲網逃出去而被當場擊斃,抓住觀眾的神經。故事的主幹與舊版無異,只是好萊塢把戰爭娛樂成了足球賽。球王貝利等一干球星出演角色創造了大賣點。荒謬的是深陷戰俘營和集中營的人們竟然寧願放棄逃走的機會而去贏得一場球賽。權當好萊塢藉著愚蠢的情節表達以足球代替戰爭的美好願望吧。

在國內,1981年的片子更為人所知,其實1963年的片子堪稱完美。留給我最大印象的就是人物眾多但絲毫不覺得雜亂,不少人物著墨不多卻性格鮮明。」禁閉王」(多次逃脫,抓回來就被關緊閉室)Hilts上尉是孤單英雄,逃獄的組織者和策劃者Bartlett則是集體領袖,英雄主義與團體精神交相輝映,影片很豐滿。

螢幕硬漢史蒂夫·麥奎因是個幸運兒,三部著名的逃獄電影中他就主演了兩部。在《大逃亡》中飾演Hilts上尉,在《巴比龍》中飾演巴比龍。麥奎因是 1960年代著名的美國演員,這傢伙作風狂野,愛玩摩托愛開快車。當然,《大逃亡》末尾騎摩托車越過18麥克的奧瑞邊界鐵絲網的鏡頭是替身做的。他有一句名言:」我寧願醒在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也不想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城市中甦醒。」(」I would rather wake up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than in any city on earth.」)1980年,50歲的麥奎因死於肺癌。

《大逃亡》里,偽造證件的Colin Blythe中尉在逃獄前眼睛失明,乘飛機逃離時因為油料耗盡被德軍打死。實際中,偽造證件的人既沒瞎也沒死,他就是詹姆士 Hill,戰後他成為一名紀錄片導演,得過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獎,他拍攝的紀錄片還得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殊榮。

雖然Colin Blythe中尉這段並未忠於歷史,但導演的改編發揮是合適的也是成功的。這裡再和《勝利》比較一下,《大逃亡》的偽造者雖然只是個配角,但有血有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昨晚看過的《勝利》里偽造者是什麼樣子,我已經不記得了。電影就是這樣,它不遵守進化論,有時候前輩導演的作品就像大山一樣,只能讓後輩導演興嘆。

http://my.donews.com/buckzh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