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致命ID--Identity

致命/杀人游戏/致命身份

7.3 / 267,957人    90分鐘 | USA:91分鐘 (alternate DVD version)

導演: 詹姆士曼格
演員: 約翰庫薩克 雷李歐塔 蕾貝嘉狄摩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06-07-12 18:43:51

令人失望的致命ID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覺得這部電影比較失敗
  
    關鍵的問題在於,這不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而編導卻誘導你以現實主義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要知道,如果是在現實中,影片中的謀殺是做不到的。而你卻現實的想像著兇手是如何的巧妙,而結尾卻告訴你,整個影片都是不現實的,你當然會有一種受騙上當的感覺。
  
    反過來講,如果你從一開始就知道整部影片是不現實的。那麼這起連環兇殺還有什麼意義嗎?既然是不現實的,那麼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兇手,假如犯人還有一個人格是一隻貓,最後告訴你兇手是這隻貓,那不也是很合理嗎?當兇手可以是任何人的時候,你還有尋找真兇的樂趣嗎?當你知道死者都是虛擬人格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的時候,你還會為他的死亡感到恐怖嗎?
  
    歸根到底,影片是以隱瞞了自身的不現實性為前提的,這就是他失敗的地方。
      
    看完影片都會知道前面的暗示,但千萬不要告訴我你一看開頭就明白了這個暗示。那樣的話,你就會了解整個影片都是不現實的,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毫無邏輯性可言,有了這樣的認識還去看影片,這不是很無聊嗎?
      
    所以我說暗示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的是明示,舉個例子。《第六感》裡面,一開始就交代奧斯蒙特能看到鬼,這就是明示,到最後,我們得之布魯斯·威力斯是鬼並不感到突兀,這才叫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整部影片我們和編導知道的一樣多。
      
    而這部電影恰恰隱瞞了最重要的線索,這是偵探小說的大忌,也是這部電影的敗筆。

    其實我也承認,作為驚悚片,《致命ID》拍的很不錯,正是因為前面拍得好,所以結局的失落感就加倍襲來,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好的偵探小說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能隱瞞證據,作者和讀者知道的一樣多,在這個前提下,讀者猜不到作者布下的迷局,這才有拍案驚奇的感覺,這個在現在的驚悚片也有所體現,比如《第六感》和《小島驚魂》,影片開始就告訴你這是個鬼片,然後他才跟你玩智力遊戲,結尾他把你給耍了,你心服口服。加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不能捨棄一個歐亨利式的開頭。
  
    據說這部電影改編自克里斯締的小說《十個小印第安人》,這部小說我沒看過,應該去看看,看看她老人家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不過王朔說,克里斯締也愛隱瞞證據,不知這次是否也犯這個錯誤。

    也許以一個知道答案的觀眾身份再看一次,收穫會有不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