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06-06-23 08:16:14

一場智力遊戲 及其他


經過了奧斯卡或沉重或纏綿或深情的「大片」洗禮,06年度暑期電影大戰即將拉開序幕。三、四月青黃不接的時候,影院裡好電影不多,不過這部巨星雲集的《Inside Man》卻是個例外,從故事到節奏到表演,雖然不能說滴水不漏,但起碼保持了高水準的敘事,簡潔不拖沓的速度,還有Danzel 華盛頓, Jodie Foster, Clive Owen的精湛演技。

故事從Clive Owen飾演的銀行劫犯Dalton Russel的自白演起。Dalton身處一間狹室,說:「仔細聽著,我說的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我不會重複。」之後如同分析記敘文一樣告訴大家故事的人物時間地點,正當觀眾迷惑不解又拼命豎起耳朵生怕擔心露了什麼的時候,好戲開始了。

搶銀行的電影基本元素無非是警匪對話,人質還有緊張的氣氛,再加上大量的動作鏡頭。前三者這部電影都有了,所以當我照圖索驥準備迎接大量動作爆炸血腥鏡頭的時候,我完全驚訝了。劫匪頭子Dalton無疑是個超級聰明的傢伙,他在與偵探,Danzel 華盛頓扮演的Keith Fraizer鬥志鬥勇的過程中總是領先一步,我隨著Fraizer偵探的思路也在拼命猜測這個劫匪究竟打的什麼主意。因為開始劫匪Dalton暗示整個計劃是超級完美的,我頭腦中老有《完美謀殺案》的影子,以為演到一半肯定也會出現意向不到的偶然。偶然雖然出現了,可發展的方向與我預測的毫不沾邊。影片中僅有的幾分鐘暴力動作鏡頭只出現在警長的想像中,除此之外就是不停的思考,猜測,解迷。如此精彩與智慧的情節自然不會讓觀眾在最後一分鐘之前解開所有疑惑的。所以,正如開始劫匪Dalton說的,仔細聽他的每一個字,仔細看每一個細節。迷題揭開的時刻,相信每位觀眾都會滿足的微笑。

除了這個精彩的故事,影片還有一些細節讓人會心莞爾。比如人質小孩超級暴力血腥的電子遊戲機,信奉伊斯蘭教過機場安檢永遠被「隨機」檢查的倒霉蛋和在紐約街頭找外語翻譯的細節。這些小對話小情節,一方面使人物豐滿立體,另一方面又影射社會現實,可絕不說教,就那麼稍稍一點,令人會心微笑又點頭稱是,小聰明配合整個故事情節的大智慧,調劑的恰到好處,不多不少。

電影看完,兩個小時過去,竟然不知不覺。再次讚嘆一下影片的節奏把握,儘管不如電視劇Law and Order或者West Wing一般惜墨如金,但張弛的力度很好,觀眾雖然時不時跟著Fraizer偵探喘口氣,聽兩句發展人物性格展示小聰明的廢話,但立刻就被拽回智力遊戲中去,繼續緊張,輕鬆的緊張著。

Inside Man沒有多少社會意義的暗示,堅決不悶,基本從講好故事的角度講了一個超級有趣智慧精彩的故事,可以說近年來娛樂片中拍的最好之一。Jodie Foster飾演的高級PR/經紀人的角色有些臉譜話,甚至可以說圓滑的過了頭,我認為是電影中唯一比較失敗的形象刻畫。但Foster的演技是沒的說,人物寫成這樣,感覺她已盡力了。

說到這裡,除了強烈推薦本片作為週末娛樂電影的首選之外,本篇介紹就應該結束的;可是我忍不住把這部《Inside Man》拿來和Woody Allen的《Match Point》比較一下。

一定有人現在問我,這是哪跟哪啊,兩部電影完全兩碼事嘛!一個是搶銀行的故事,另一個是三角戀。不過大家如果去看看電影分類,這兩部電影還都算分在驚悚(thriller)類裡的,所以比較起來還不算無稽之談。

我想說的是,儘管無數影評對《Match Point》寵愛有加,可我就是不買老伍的帳啊。毫無疑問,《Match Point》的故事是講得蠻好,演員表演的更是精彩,可從頭看到尾我總是期待著能看出什麼影片沒有直白表現出來的隱含意義,比如社會現實啦,或者一種回味悠長的感覺,也許來自愛情,也許來自人性的悲哀,也許來自生活中的無奈,總之悲劇故事的背後總要把這場悲劇光輝燦爛化,留下一些說不出來又感同身受的意義才好。可《Match Point》把一個老套的第三者的故事將得如此直白,該說的電影裡全說了,看完也就完了。唯一源遠流長的就是不停感嘆Scarlett Johansson這小妮子可真是性感啊,尤其穿著白色連衣裙出場那段,都快趕上女神夢露了。

我不知道老伍是故意這樣拍的呢,還是因為上了年紀功力衰減?按照各大影評的讚揚說法,既然是老伍「近年來最好的一部片子」,看來應該是他故意的。問題是他為什麼選擇了這麼簡樸(如果不叫低級)的表現手法呢?也許他就是想好好講一個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的放在觀眾眼前。那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就拿《Match Point》來比較一下同樣干講故事的《Inside Man》。

關於《Inside Man》前面已經說過了,精彩的敘事,完美的娛樂。而這個《Match Point》的故事,實在是老套老套又老套,完全沒有新意。看到一半情節就已瞭然,結尾如同嚼蠟,儘管故事的講述過程還不錯,從細節演員到服裝佈景,可故事本身太一般了,在第三者故事級別里最多也只能排到三流。同樣的故事,如果保持一切不變,只把導演的名字換了,演員變成不太出名的二線三線,哪怕表演再好,恐怕也沒人會說這是多麼精彩的一部電影了吧?這樣的電影才真叫「悶片」,不是因為理解不了,節奏緩慢,而是好比讓成人看三歲兒童的適齡動畫片,沒有新意,悶啊,鬱悶到底!

除非老伍的這部《Match Point》有什麼我沒看出來餘音繞樑的東西隱含在裡面,同樣是講故事,它比《Inside Man》真是遜色太多。可就因為導演老伍的名望,竟然也被提名了金像最佳導演。有的時候我真不得不感嘆名氣這無形資產的巨大力量。但更加不明白更要感嘆的是老伍為什麼選了這麼一個從頭到位都是Cliché的爛故事來講給大家?難道也如同《Inside Man》裡的超級劫匪Dalton的自白說:「因為我能」?



為Match Point平反:http://www.douban.com/review/114179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