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以父之名/以父亲的名义

8.1 / 187,246人    133分鐘

導演: 吉姆謝利登
編劇: 泰瑞喬治
演員: Alison Crosbie 丹尼爾戴路易斯 Philip King 艾瑪湯普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底

2006-05-31 00:45:47

真相無力還原——[因父之名]


  父親:你碰了那些迷幻藥?……他們遲早會要了你的命!
  兒子:好吧。在你的有生之年我發誓不會再碰它們。你高興了吧。
  父親:不高興。無論我是死是活你都不能碰它們。
  兒子:好吧,我答應你不會讓你在墓地裡不安。
  
   因父之名。讓人沉重得幾乎無從抬手書寫什麼的字眼。拋開這部電影不說,父親在每個人的概念里應該都是不同的意義,但卻都有著相同的定義。那是對我們嚴格而慈愛的要求,對我們內斂卻周到的關懷,對我們似遠而實近的引領。父親,這個每次讓我想起來偶爾感到厭煩更多的卻是感動的詞。
   就像電影裡的父親。在兒子第一次贏得了他的足球賽下場後第一句問的卻是:你有沒有犯規。他送兒子離開貝城,跟隨兒子蹲監獄,反覆為兒子上訴,直至他離開人世。我一直不太明白這部電影會取這樣一個名字的原因,直到最後,兒子出獄,在眾人的簇擁下揮拳高呼:我必將提出上訴。以父親的名義。而我坐在螢幕前,幾乎落淚。
   這對父子以在中國人眼中多少有些不可思議的方式交往與溝通。兒子直呼父親的名字,在衝動時大聲而尖刻的責罵父親,可他們又深深相愛。我想這裡的父親始終是得不到兒子的理解的,直到有一天,兒子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同胞怎樣報復了監獄長。他終於懂得了父親從前所有的嚴格與仁慈,所有堅定的悲憫。
   同樣都是被誤判而關進監獄,[肖申克的救贖]描寫的是安迪對於希望的堅定,所以帶給我們溫暖;而[因父之名]讓我看到的卻是社會的不公,種族的歧視,人性的悲哀。它讓我感受到比[肖申克的救贖]更多的憤怒、傷感與無可奈何。雖然最終他們得到了女王的特赦,但他們已經失去了15年。整整15年啊,最美好的年華全部消耗在獄中,並且他們已不可能像安迪那樣可以在出獄後有那麼美好的結局。雖然電影止於此,卻讓人萌發更深的思考:那麼以後呢?兒子會怎樣以父親的名義去上訴?他是否能夠贏得勝利?導演在最後的字幕裡讓我看到,只有那位面目可憎同樣雖然擁有家庭卻絲毫不懂得憐憫異族人民的典獄長受到懲罰,其他任何參與的警察都沒有任何的處分。
   說到底,這些人全是政治的犧牲品。和勞倫斯,和巴頓,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那些戰爭的統率者們還有過風光的經歷,而他們充其量只不過在這個世界上苟活。他們的卑微甚至在這種情況下成為他們代為犧牲的最好理由。不是嗎?他們被污衊、被指責、被隱瞞有利的證據、被關進監獄,因為他們渺小,不會有多少人站出來為他們說話。而小人物最終成為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是因為他們被耗費了15年,他們的痛苦被拿來當作利用的工具。
   人成全了政治而政治毀了人。我始終在想,政治不過是件死的東西,卻何以能夠玩轉人類?說到底,因為操控政治的,還是人類。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於是把一切表面上看起來不用流血鬥爭實則是更為殘酷的背後戰爭堂而皇之的扣上了「政治」的美名。因為能夠玩弄人類的,最初和最終都只有人類自己而已。
   在這部電影背後,我深深的嘆息。它還是給了觀眾一個好的結局。其實現實遠不是這麼美好的。就像女律師站在法庭上陳述時說的那樣,他們有這樣的遭遇僅僅是因為他們有著愛爾蘭的血統。這不是他們可以選擇的,而既然都是作為人類,都是作為上帝的子民,愛爾蘭或者英格蘭又有什麼區別呢?可電影終於還是打住,我想它沒有辦法承受這個太過深刻與沉痛的話題。又何止英國呢?這個世界每天裡有多少個角落在發生這樣的事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真心去關心與沉痛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