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離魂--Stay

生死停留/弥留之际/离魂

6.7 / 86,108人    99分鐘

導演: 馬克佛斯特
編劇: 大衛班尼歐夫
演員: 伊旺麥奎格 雷恩葛斯林 凱特波頓 娜歐蜜華茲 伊莉莎白瑞瑟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使徒

2006-05-24 18:39:00

來,批評一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同《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相較只是小打小鬧。誠然這種比較並不公平。然而明顯的是,編劇應該沒有問題,導演顯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完善這個題材。

    通過手段使觀影者邏輯混亂的同時,電影的內在邏輯一定要經得起推敲。我們可以不掩飾對於這樣一部電影的喜愛,比如蒙太奇,閃回畫面應用雖多,卻很好的串聯起「邏輯破壞」的任務,能夠理所當然混淆視聽,看起來不會覺得太做作。音效也還不錯,但是個人認為如果不運用這麼多音效反而好些——至少不會讓觀眾代入許多不利於電影本身的期待。這片子應該,至少有一點點懺悔的意思,雖然電影已經透露出Henry父母的死與Henry本人沒有關係(假設醫生Sam說的是實話),但the stay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很重要一環是Henry聽到父母未婚妻先他而去的消息後都非常自責,這點通過滿牆的forgive me 可以間接證明。本片音效的懸疑氣息太濃,沖淡了自責的憂鬱,彷彿為作弄觀眾而設。如果能凸現片中Henry的心情就更好了。

    不知道導演是否很喜歡弗洛伊德,或者欣賞David Linch的《穆赫蘭道》,連女一號的選角都同為Naomi Watts。可是Marc Forster對弗洛伊德的修為確不若David Linch。兩部電影基於夢境(確切的講,Stay並非夢境,而是幻覺)這個題材選擇了「代入」,即Sam時常與Henry人格互換。這種潛意識的體現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緩解與逃脫自己某種不情願,或是不甘。Stay中Henry把自己帶入心理醫生一職,並企圖治療欲自殺的Henry,很好地構成了這段「Stay"的主旋律——解脫與被解脫。而對未婚妻的挽留化在了護士Naomi Watts身上,比如Athena與Naomi的面交疊出現,以及通過Sam(Henny)試圖尋找Athena。另外,頭尾呼應真實、主體嵌套演繹虛擬的手法相對來說很適合運用於此類電影,迷糊觀眾的效果應該來的最好。傳統電影為遞進模式,即高潮隨著情節展開深入逐漸到來。但嵌套模式需要頭尾有很強的銜接性,也就是說因果關係要強,讓主體虛擬很合理地夾在中間,最後再往上看的時候恍然大悟,渾然成體。可是這部影片不能夠令人感覺到它有著一個自足的內在邏輯。或許你可以這樣解釋:死亡前彌留的感知比較「弱經驗性」,除非有過類似經歷(大難不死),觀眾們很難有認同感,只能拿夢境或者幻覺借鑑印象。但很多的地方個人看起來缺乏說服力,有誤導觀眾走向另一方向的嫌疑。而同樣穆赫蘭道卻誤導觀眾一步步接近它的真實。

     《穆赫蘭道》看完之後有一種深深的後怕,怕什麼呢?那感覺就像剛從最駭人的夢魘中驚醒,之後無比慶幸原來只是一場夢。在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清醒前,後怕那異常真實的夢就是現實。 而《Stay》在影片結尾最好能讓觀眾為Henry的將死嘆惋。可惜前面的自殺宣言,慘白病態的面容,幽靈似的身段以及台詞透露的傲慢……反正讓我沒有辦法在他身上建立更多的同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