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社會2:以和為貴--Election 2

黑社会2:以和为贵/黑社会2/Election2

7.3 / 6,545人    92分鐘

導演: 杜琪峰
編劇: 游乃海
演員: 任達華 王天林 古天樂 林家棟 張兆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芃誠

2006-05-07 06:15:35

黑到深處


   《黑社會1》改名為《龍城歲月》,還刪掉了好多鏡頭才獲准入境,不過仍未見公映。這部續集《黑社會2—以和為貴》,別瞧起了個正義至上的名字,估計還是不會公映的。原因很簡單,影片的主旨太強烈也太直接了,儘管全篇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暴力打殺場面,配樂也是異乎尋常的舒緩,鏡頭的節奏沉穩而勻速,但透出的卻是比純粹的打打殺殺場面更加壓抑的情緒。甚至,可怕。
    杜琪峯拍過不少黑幫類型片,印象中堪稱經典範例的當數《暗戰》與《槍火》,拋開幾位實力派演員的演技不談,僅就這兩部片子所顯露出的講故事的精湛手法,就令人不得不對杜的電影才華表示由衷的敬意。猶記「非典」時期在成都避假時,一家音像店的老闆是位發燒級的影迷,提起港片和杜琪峯來如數家珍的樣子,神往之情溢於言表。那時,對黑幫類型片以及杜琪峯其人有著如此之多的擁躉,就已有了進一步的印象。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較之《暗戰》與《槍火》,《黑社會》系列的這兩部電影,可能只看一遍就收起來了,而理由則是太過於犀利,或曰直接。
    香港電影中有相當一部份是黑幫類型片,從講小混混的古惑仔,到講社團火拼的老大,以及或串通或智斗的警匪,一應俱全。不知真實的香港社會究竟是個怎樣的情形,電影中的人事不會憑空而來,多少會有現實的依據,所以,不免心生疑惑甚至恐懼。看過一本專門記錄黑幫類型片的影評書,叫做《黑到深處》(王敏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3年6月版),所涉及的多是西片,同樣數量可觀。可見,這一題材在東西方都有追隨者。
    而「黑到深處」這一書名,頗能說明我對《以和為貴》的觀感。所謂正義與邪惡,黑暗與光明,在這些黑幫類型片中,已然不能用通常的認識來理解。
    作為電影,反面人物若只是一徑的大奸大惡,對演員來講可能反而不太具有挑戰性,倒是那種既陰險兇殘又注重親情的多重性格,更容易造就和推進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很多電影中的反面角色令人記憶深刻,而正面角色往往差強人意,是不是正好驗證了人性的複雜與多變。
    之所以不願意再看《以和為貴》這樣的片子,就在於它對「深處」的揭示。當藝術的虛構與真實相互爭鋒,甚至使人產生了紀實的印象,我想,這顯然大大超出了我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僅僅是針對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寧願只看那湖邊垂釣的自然景觀,不願去深想這空鏡頭背後潛伏的殺機與血腥。更何況,尤勇飾演的角色在影片中有著太過於強烈的所指,假如只是一個符號,可能我相對更容易接受些。
    毋庸諱言,一部電影的整體風格總是會體現出主創人員(主要還是導演)的真正寓意。而一旦由真實的影像傳遞出他(們)的創作主旨,尤其是當虛構的故事和人物隱沒於紀實般的現況,我不知道,該懷疑眼前的鏡像,還是相信比視覺衝擊更為強烈刺激的真實。這種詰問也許沒有必要,儘管它在看片的過程中時不時的閃過。
    這讓我免不了還是想到了與「黑幫」有著相似色彩的另外兩個字——「江湖」。放眼世界,哪裡不是江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關於權和錢的鬥爭。然而,畢竟,我相信人應該是向上的,向善的,迴避也好,修飾也好,總之,我很難接受這麼赤裸裸、血淋淋的人與人的交鋒。「和」的理想境界,肯定會實現,但在黑幫社團這樣的群體範疇內,「和」只能是理想,因為那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規範。
    所以,當意識到自己正接近「深處」的黑時,我選擇了轉身,假裝視而不見。
    我還是喜歡不那麼純黑的《暗戰》與《槍火》,包括觀摩劉德華、劉青雲、任達華、吳鎮宇、黃秋生等人是如何地飆演技,包括鏡頭畫面的切換,懸念的設置……
    話題好像有些扯遠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