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象 [2003]--Elephant [2003]

大象/大象

7.1 / 97,310人    81分鐘

導演: 葛斯范桑
編劇: 葛斯范桑
演員: Alex Frost Eric Deulen John Robinson Elias McConnel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llusion

2006-04-18 23:30:31

低頭30度的青春行走


   剛看這部電影時,並不明白為何是《大象》而非其他名字。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才在一個自然節目中了解,青春期的大像是最最危險的。

  《大象》是一部反映青春題材的影片。同類題材中,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陳果的《香港製造》都以描述青春的殘酷見長,畫面粗糙灰暗,電影語言也極盡激烈,如同導演所要展示的質地尖銳血脈噴張的邊緣青春,最終走向毀滅。而這部影片,畫面精緻秀麗得實在讓人賞心悅目,節奏如詩般舒緩,卻展現著那樣殘酷的事實——校園槍殺案。

說實話,在影片開場前半個小時之內,琅還真不知導演要講什麼故事。還以為就如同賈樟柯一樣,純粹是一些瑣碎的展示。開始,第一個畫面,幾分鐘的鏡頭全部都給了浮雲徜徉的藍色天空,依稀聽見藍天下球場的喧鬧。浮雲流轉,光線漸變漸暗,直至天黑。然後各個人物悉數出場。金髮黃衣的男孩,他喜歡的女孩,正在為籌備影展四處拍照的男孩,剛剛來註冊的學生情侶,其貌不揚內心自卑的圖書管理員,圍在一起唧唧喳喳的鳥雀派,俊秀憂鬱受人欺侮的男孩……影片的敘事線索完全以各個人物為脈絡,且個個都在做著太平常不過的事情,是我們在學校里都在做的事情。上課,討論,課外活動,去校園餐廳吃飯,上廁所,定約會……一切都如此正常,而不安的隱患卻潛伏其中。每個人身上的敘事脈絡又常常莫名其妙地斷了,有點讓人不知所云,尤其對琅這樣記性不好的人而言,呵呵。直到不同人物不同脈絡之間的重復和交會,到最後以一聲槍響,所有人物的命運在這一聲槍響中全部匯合,才恍然大悟,所有脈絡的斷點,竟是死亡的前兆和生命的終結。一部影片,只在記錄一日的殺戮和毀滅。

影片用了大量的長鏡頭,來記錄各個人物的行走。在過道,在餐廳,在活動室,不停地從此到彼,不厭其煩地記錄行走。且多為背影。一部影片裡幾乎聽不到配樂,在行走的過程中,只有隱約模糊的說話聲,腳步聲,笑聲。一個人拿著一台DV在校園各處走一遭也就是這效果了。可是不管是誰,都以低頭30角度的姿勢行走。青春或許就是這樣的姿勢吧。內心困擾的愁鬱,讓人不自覺地迴避著自己和天空。低頭30度,看得清路,卻不足以審視自身,面對問題;也不能仰望天空,看見希望。終於兩個孩子以這樣的姿勢走向毀滅,還毀滅了他人的鮮活。

影片從始至終都未渲染慘烈和殘酷,相反卻在刻意淡化這些。或許是因為考慮到曾遭受此種悲劇的家庭的情緒,但琅更願意相信這是對悲劇背後的思索和終極關懷。在兩個孩子槍殺校園的過程中,幾乎看不到我們以慣性思維預想的恐慌畫面,只有一些輕而堅定的槍響,和些許逃跑的身影,恐慌的聲音甚至不及先前行走時瑣碎的說話和笑聲;而兩個扛槍的孩子,也並非一臉獸性滿嘴粗話,而是平靜的,甚至是無辜的。其中一個孩子,俊秀得如莫扎特一般,在彈鋼琴的時候,樂曲流淌的都是盈盈慢慢的憂鬱和情感。直到最後,影片也未見絲毫灰暗陰鬱,即便在槍擊案發生的時候,也是滿屋子清澈透明的陽光。

在影片的最後,又回到開始時的藍天,白雲。音樂響起,致愛麗絲,那個俊秀的兇手曾經彈奏的樂曲。他在開始槍殺校園時,曾說這樣做是為了愛。影片的創作者顯然沒將譴責和痛恨施加在兩個孩子上,可是,究竟要讓誰來負點責任?這是個沉重的話題。

或許我們應該抬起頭,仰望天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