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

梦之安魂曲/噩梦挽歌(台)/迷上瘾(港)

8.3 / 894,593人    102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編劇: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艾倫鮑絲汀 傑瑞德雷托 珍妮佛康納莉 馬龍韋恩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06-04-14 05:28:45

生命的陰影


不曾讓你遺忘的不應只有光明,黑暗作為光明的對立面,永遠存在。電影裡的陰影因為真實而吸引人,心碎之後,我們在畫面外追尋著所謂的真實,然後審視周圍。羅曼.波蘭斯基說:也許我喜歡電影中的陰影,但生命中的陰影則不然。

我想如果有十個不同主題去表現生命的話,《夢之安魂曲》肯定可以從某一個角度來針刺著你不能沉淪。這同樣是一部看過後卻覺得說不出東西的片子,尤其是強迫著你說些什麼東西——知它有千般好,但是無處予說。壓抑、消沉、絕望、傷感、無奈……,眾多名詞都是《夢之安魂曲》影片的註腳。

英文名字是《Requiem for a Dream》,它還有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譯名,類似《迷上癮》、《夢的輓歌》等等。也許你不曾留意過,但是曾在一個無知卻被反覆轉載的十大禁片帖子上面見過它,你甚至會以為這裡面真有什麼為世俗或者大眾所不能容忍的情節畫面,報著一種獵奇心理去苦求過。

當然,我會說:你錯了。

這樣的獵奇行為侮辱了一部偉大而傑出的電影。不得不指出,其實《夢之安魂曲》才是一部被人遺忘的片子,太過出色加上題材陰暗,導致它被遺忘。細心留意後,某一天也許會發現,它原來也列在IMDB裡面,而且排名還可以正視。它有著演員出色的發揮,有著導演凌厲的剪輯,高速切換的畫面,有著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有著扣人心扉的音樂,還有一個值得現代人反思許久的沉重主題。

給影片糾不足的話。我想:它的出色來自它的主題,卻也毀滅於它的主題,影片沒有給我們任何的希望。

表現諸如毒品、暴力、賣淫之類的主題並不是不能苟活於世,而是從哪個角度去表現,也許你會說黑幫片的不是很受歡迎嗎?不錯,黑幫是受歡迎,但是,表現的形式也有多種多樣。正面去展現黑幫不加美化,恐怕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看現實中血肉模糊的爭鬥,又或者是槍林彈雨的追殺。《夢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藥物面前的無力掙扎,卻是種匠心獨到。大量的心理活動刻畫,時而激烈急促,時而平緩流動,因為這個美好追求的主題本身就是虛幻,主人公所追求的夢想不過一種虛幻。夢想固然是用來實現,有一類則需要被粉碎。當靈魂與軀體被毒品藥品所分離,那時候,靈魂已不再屬於你自己所能控制。

再一點不足是凌厲得有點過火的畫面剪輯、快速切換,讓人承受不住,尤其是面對著傑瑞德.萊托那張蒼老痛苦的臉龐,幾次想切掉,因為這像是在受罪,主人公在痛苦,我們也在受罪。而且電視節目的助興催促聲也實在令人緊張萬分,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看著一年老的母親在受罪,也是為之不忍的劇創。黑色基調下的主題,看著四個主人公一次次的吸毒、吞食藥物,無以復加,一步步走向絕望。如果說像《殺誡》《黑暗中的舞者》結局給我們的是戛然而止的疼痛,絞刑剝奪了在生的權利。那麼《夢之安魂曲》最後一二十分鐘痛苦的持續加劇與走向絕望,是其他影片所無法比擬的。

如果說眼花繚亂的剪輯不曾讓你震撼,瞳孔的收縮放大也不足以讓你新奇,而依賴毒品藥物的感覺又離你似乎太遠,煎熬中的疼痛你覺得不真實。那麼且讓你看其生命突然消逝,縱然殘酷,也許可以擊倒你,但更多是剎那的震驚。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是一種考驗人內心與耐性的折磨。我們很不情願在《夢之安魂曲》看到了後者,消沉得欲罷不能。這也許就是日本豚鼠系列實驗短片為什麼要選擇慢慢折磨一個人致死,而不願意像恐怖份子一樣以切入頭為樂。這是要考驗人的承受能力,不可否認以上所提及的是一種變態行為。

當然,在《夢之安魂曲》身上,我並不認為它是為了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的資訊。

記得第一次看片子立刻被開頭的《Summer Overture》音樂所迷住,一開始彷彿死神推開了大門。一幕幕的畫面里,哈利和泰倫推著電視機,和那些休憩中的老婦人們擺擺手說了聲:Hi。夕陽餘暉下,兩個年輕人走在寬闊的街道上,音樂聲像腳步一樣,從輕快到沉重,漸漸加急…。當然,整張原聲都做的非常出色,其他曲目也融入了眾多音樂元素(參見導演前作),但是對這首開篇曲情有獨鐘。

這個故事包括原聲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熱的夏季開始,卻沒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節,這不僅僅是個圈套,也是個死亡的最後宿命。

2004.1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