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第三情--Henry And June

情迷六月花/亨利和琼/第三情

6.3 / 11,248人    136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Anais Nin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佛瑞德瓦德 烏瑪舒曼 瑪麗亞德梅黛洛 李察葛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6-03-26 20:20:50

無法界定的愛


    考夫曼(Philip Kaufman)的名字是電影界也屬是響響噹噹的了,他所有的電影,能湊得上數的有十幾部,但算是偉數的我認為只有三部,其他的都幾近可以不看,看了也白看,考夫曼的這三部電影是,和.這三部電影很湊巧都和文學有關,而其中有一部是跟我崇拜的一位作家享利米勒有關,這就是:《情迷六月花》。


     記得那天窩在被子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窗外的小雨正瀝瀝飄個不停,仔細瞧久了,又發現因為有風的緣故,空中的雨竟然是橫著飛的,就像阿甘在越南經歷的那場一個月的連綿大雨一樣,實在是酷斃了.電影的英文名叫《Henry&June》,中文直譯是,有個香港譯名叫(JUNE也是六月的意思,六月花指的也就是瓊了),而台灣的名譯則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情迷六月花〉這個譯名,因為我覺得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界定概念被迷失的電影。

   電影以極為平靜的的語調講述了是美國文學史上有名的作家享利米勒在巴黎居住時發生的一段生活故事, 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電影所重點表現的就是他與兩個女人的感情瓜葛,一個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生活中他有五個妻子,妒忌中....)瓊,另一個是僑居在巴黎的有夫之婦安妮.

   關於巴黎,米勒曾在中是這樣寫道的:"巴黎,一座永恆的城市!它比羅馬更久遠,比尼尼微更壯觀,它是世界的肚臍,人像一隻漂到大門面中死一般寂靜的軟木塞,獨自漂浮在這兒."是米勒最偉大也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正是因為這本書,才讓我崇拜起享利米勒來,很抱歉我只能用崇拜,說喜歡那會有些瀆職的。在讀書的過程中,那感覺就如封面上印的那句宣傳語一模一樣:這也許是唯一一部會讓人讀出快感的作品。讀得很爽,幾乎就是一種快感式的渲泄,《北迴歸線》出版時曾因為包含著太多淫穢的文字而被美國人查禁,後來在法國解禁,卻被人爭相傳誦,《北迴歸線》也是作者本人的一部自傳性的作品,在這本書里,享利米勒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加上無比深刻的思想,快速而深刻地再現了他在巴黎的一段真實生活過程.相信考夫曼選擇巴黎做為電影的表演空間看重的也就是米勒曾在這個城市裡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生活證據,在巴黎的生活,也是更能體現出米勒最真實的一面的地點所在!

  電影的劇情始終圍繞著米勒與瓊之間的愛情命運而展開,當然,這種所謂的人愛放在米勒的身上,那到底是怎樣的一份愛,精神還是肉體?靈魂還是生命?遊戲還是放蕩?彷彿界限都那麼的飄忽,在這部電影中,所有的人遊走奔尋的都可以稱作是愛,也都可以叫做欲,當安妮為了一種身體上的快慰不停地奔走在人群之中時,她那帶有火焰一般的迷人眼神,觸及之處可謂是火光四射,男人,女人,丈夫,情人,玩伴,都是她尋找慾望的目標!而瓊與享利則更是瘋狂,兩人在片中互相親撫的場面處處都顯得那麼的隨性,安妮家作客空隙間兩人情不自禁地相互撫摸,野外郊遊時在大自然的世界裡抱作一團, 肉體上的佔有讓愛的界線也變得模糊不清。作為愛,也許是我們了解的太少,也永遠都不會懂得,如果不是親身感受的話.
 
   對於愛或者女人,米勒在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總是追逐新的女人便會厭倦,這會變得機械起來,你瞧,問題在於我無法戀愛,我是十足的利已主義者,女人總是幫我做夢的,僅此而已."在電影中,霍夫曼所表現的享利米勒是最真實的,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瓊的愛被他視為其寫作的動力來源,做夢的安眠藥,瓊此時所謂的愛已然變成一種實用價值的感情了,當瓊選擇離開的時候,這也就是她失去價值的時候,當然也是作家斷裂靈感源泉的時候,也只有在這個時候,這個男人才能表現出那種肝腸寸斷的痛苦,這一點看似是電影唯一值得慶幸的真愛!可是,痛苦並不在於失去愛,而是失去夢,在影片下意識中,導演菲利浦.霍夫曼卻是用一種男人利益的價值觀來回報女人無私愛情的,放在當時的享利米勒身上,這真是貼切的擁抱,享利米勒風流快活,從來都是似女人如工具一般,米勒總是利用自己的知名度,異人的思想,出色的口才來為自己的尋欲道路上打拼出一條寬敞大道,正應了荷蘭文學家埃拉斯穆斯的那句話,"男人在談情說愛的時候習慣於胡說八道,為了迫使女人委身於他的情慾,他什麼荒唐事都做的出來.",而且更為瘋狂的是,米勒本人一點也不為這一切懺悔,而且還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順應自己心底最深處慾望最真實的做法,在米勒的身上, 我彷彿又看到了另外一個人的影子,一個如他一樣作品被大眾譴責的色情作家馬爾奎.德.薩德伯爵,他曾在刑椅上這樣回答皇室的拷問:"無論那是什麼,都不可能是錯的,我根據內心最深處的慾望行事,這無法抗拒.".薩德直到最後可憐的死在瘋人院裡的時候都沒有得到最權威的皇室認可,當然,就算認可,薩德也一定不會接受那象徵禁錮的封爵.直到二十世紀,薩德的作品才被藝術家們重新挖將出來,也被義大利著名導演帕索里尼翻成了電影,當時轟動世人,而且還是如書本一樣逃脫不了被禁的命運。比起一百年前的薩德來說,享利米勒的瘋狂也許還不足惜以論,但同樣的命運放在兩人身上可以看出很多東西,對生活的不滿,對世人無知的鄙夷,對自由的追求,對愛的利用,都是顯而易見的類同.而且更為巧合的是,考夫曼在5年之後把薩德的故事搬上了螢幕,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好幾項獎。真是一回生,二回熟啊,如此說來,應該要好好期待他的下一次了!

  在這部電影的另一面,考夫曼還用了過多的筆墨來著色另一種的愛情,那就是安妮與瓊之間的同性能之愛.,這兩人竟然也是在互相愛著的,在我看來,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是源自精神深處的愛,才是與慾望無關的一種愛。電影中很多次她們倆的對話中都有說到「純潔」這個詞,很貼切的詞語,愛在個女人這裡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純潔的愛,是不帶一絲絲的煙花粉的愛情。當電影最後,瓊從紐約歸來知道了丈夫與女愛人之間的關係了,她選擇了離家出走,而此時的安妮也萬念俱灰, 一樣選擇了離開享利。離開,在這裡只是一種逃避的手段,而不是絕情的拋棄,因為對於那個男人而言,是無情可絕的.在享利身體內永恆性的注入一種本能的尋找靈感的天份,考夫曼加入的這段美妙愛情,不僅體現了女人的無辜與被傷害了,也反襯了在米勒身上那種虛無與價值混淆的流氓行徑.要在這裡討論這兩種愛,哪一份才是真正的愛,那是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電影的人都在真誠的追求著自己所謂的愛,有的是慾望,有的是需要,有的是體貼,也許還有什麼都不追求的愛。

    在電影的結尾,那條熟悉的街道中,丈夫來接走了安妮,汽車行駛中遇到了騎自行車的享利,看著安妮緊緊握住男人的手,作家故作輕愉地笑了起來了,拉了拉帽子,遮蓋自己的臉,永遠都不顯示自己的真實心痛,也許在帽子底下能看到一種失去夢的人才能具有的痛苦到扭曲的臉.
   電影就這樣在安妮的一段喃喃自語中結束:
"今天早上我哭了
我哭是因為我愛這條讓我離開亨利的街道
有一天或許也會因為它讓我回到亨利的身邊
我哭也為了成為一個女人的過程如此痛苦
  我更為了從今起不再哭泣而哭 。"

 電影灰濛濛地就這樣結束,把一段哀傷的感情余絲留給了我,當看到汽車漸漸地消失在馬路上時,我關掉了電源,從來都不喜歡看字幕的落成,那像是宣告生活的暫停那麼殘酷而不好接受!望著窗外不停歇的雨水,又想想電影中最後出現的那片灰暗的天空,寂寞的氣息升上空蕩的房間裡,在考夫曼的這部電影中,我找到了一種久違的真實,真誠,同時也得到了生活的教訓,啟示。愛,真的是難以界定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