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新橋戀人--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新桥恋人/ The Lovers on the Bridge

7.6 / 10,654人    125分鐘

導演: 李歐卡霍
編劇: 李歐卡霍
演員: 茱麗葉畢諾許 丹尼拉馮 Klaus-Michael Gruber 愛迪絲斯考博 Georges Aperghi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鄂豫魯

2006-03-22 03:15:19

<新橋戀人>卡拉克斯愛情內心獨白


    大提琴的琴聲竟是如此的激昂澎湃,猶如山體崩塌,洪水急瀉般,硬生生的衝入我的記憶中;哀慟、緊繃的琴聲魯莽而直白的擊中我的肺腑,在剎那間,我的心彷彿被掏空了一樣,輕飄飄的,抓不住一絲跳動的痕跡。鏡頭隨著大提琴的伴奏,在漆黑、蜿蜒的隧道中急速的向前行駛著,直到在那抹亮光的盡頭,一副沒有了靈魂的身軀呆滯的走向鏡頭的延伸!

 影片一開始,萊奧.卡拉克斯就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強烈而壓抑,沉重而激情,炙熱而痛苦的讓人緊張的無法喘息的大基調,預示著愛情的來勢洶洶,萊奧.卡拉克斯直言不諱的開始對他的愛情內心獨白進行著最為深刻、有力的雕刻。

 影片至始至終都貫穿著亞歷對米雪強烈而絕望的愛意。其中有一幕戲至今讓我想起都無法平復心中的酸楚。米雪在老流浪漢漢斯的幫助下到畫展中心去觀看她嚮往已久的名畫,燭光映襯下,米雪一如膜拜的撫摸著那一幅幅的美麗畫面。而此時,痴情的亞歷絕望的以為米雪已離棄了他而用酒瓶在他自己的身體施虐,以減輕那附著在他靈魂上的痛惻心肺,當米雪回到新橋之時,亞歷興奮的掩面而泣,米雪望著悲喜交加的亞歷,想籍以自己的柔情與擁抱去撫慰亞歷受傷的心靈時,可是固執的亞歷不敢靠近,倔強的米雪牢牢的包住亞歷,赫然發現亞歷身上那仍舊還在滴血的一道道傷口佈滿了全身,亞歷泣不成聲,那身軀因為哭泣而在寒風中不停的顫抖,米雪幾近無奈、無限悲傷的狠狠抱住亞歷,彷彿要把亞歷揉進自己的身體一般。我不知該怎樣表達我的心情,只有一種心酸在心中不斷的滋生,是的,是一種心酸,心酸的讓人慾哭無淚。我不禁想起格非在「慾望的旗幟」中寫到「認識你之前,我是寂寞的,認識你之後,我是孤獨的」。萊奧.卡拉克斯竟然「殘酷」如斯,他總是把情感之外的,靈魂之外的軀體當作垃圾一丟掉,似乎那是多餘的,那是形上學的,也許萊奧.卡拉克斯更是一個柏拉圖的擁護者。

 影片的結尾將整個愛情故事推向了高潮,同時萊奧.卡拉克斯也將烏托邦式的理想愛情表現到了極至。萊奧.卡拉克斯戲劇性的將筆鋒一轉,在詩一般的冬夜裡愛情堆積成永恆的潔白,所有的騷動、不安、壓抑、焦灼、痛苦、窒息隨著那一片片的雪花在靜謐的嚴冬深夜化成一滴滴晶瑩剔透的水珠,彙集成涓涓細流,流向大海,流向遠方,永遠的遠離了新橋。萊奧.卡拉克斯在結尾的神來之筆,使整個影片在意識立意上達到了高度統一,從而更能窺探出里奧.卡拉斯這個愛情的理想主義者對完美愛情的執著嚮往,豈不快栽,美栽!

 如果要用繪畫來形容一部電影的話,那麼「新橋戀人」顯然是一幅色彩絢麗,濃墨重彩的油畫。它的層層推進,重重疊加,使整個影片在萊奧.卡拉克斯張力十足的鏡頭前無處遁形。本片最大的兩個亮點為,萊奧.卡拉克斯激情四處的導演和茱莉葉.比諾什細膩深邃的的表演,為此茱麗葉.比諾什還憑這個角色獲得了當年(1992年)歐洲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在影片中那種幾乎貫穿全片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悲壯情懷把人們帶入了熊熊燃燒的火焰中。與其說「新橋戀人」是一部成功的影像作品,我更加喜歡把它認為是萊奧.卡拉克斯愛情的內心獨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