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最後地下鐵 The Last Metro

最后一班地铁/最后地下铁/TheLastMetro

7.4 / 14,044人    131分鐘 | France:133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Suzanne Schiffman
演員: 凱薩琳丹妮芙 傑哈德巴狄厄 Jean Poiret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lleybachelor

2006-03-19 21:42:44

最後一班地鐵——徘徊於戲劇與現實之間


由於二戰期間的那一場空前浩劫,上個世紀電影對猶太人的關注從來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對戰爭迫害做出正面描述的《辛德勒的名單》和《鋼琴師》,還是從普通人情感生活著手的《黑色星期天》和《美麗人生》,都使我們感受到那個民族遭受的深重災難和展現的堅韌性格。本片也是與此相關,雖然主題是著重描述戲劇工作者的喜怒哀樂,卻明顯刻上了戰爭和歷史的烙印。不過本片卻迴避了一切殺戮的場面,所有的苦難都得以淡化,人們都在殘酷的現實中默默地堅持著自我,尋找著樂觀與真情。

片名很吸引我,但故事跟地鐵並無關係,只是片頭交待在德國佔領期間,巴黎晚上十一點開始宵禁,娛樂活動必須早點結束,演員和觀眾可以搭最後一班地鐵回家。在必須看德國人眼色的歲月裡,巴黎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否則稍有不慎便有生命之危。最後一班地鐵作為那一個歷史時期的特有產物,或許象徵了國土淪喪後的法國人的思想和生活,但我總覺得針對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這一符號也有一定的隱喻意義存在。不知道導演的本意到底是什麼,但若僅僅是前者,這樣的片名未免虛浮了些。

劇院老闆路加是猶太人,所以在德占期間只能躲進地窖,而對外宣稱已經逃離法國。他每天晚上與妻子相會,也通過通風口聆聽舞台上發生的一切,並對排演的劇目進行指導。正因為如此,才給了美安和貝納擦出火花與發展感情的機會。從最後謝幕時美安一手拉著路加、一手拉著貝納的情景來看,她的情感在兩個男子之間很難做出抉擇。就像在那段時期里,她白天屬於貝納,晚上屬於路加;地上屬於貝納,地下屬於路加。而對於她整個人生來說,就是戲裡屬於貝納,戲外屬於路加;幻想中屬於貝納,現實中屬於路加。

這是導演帶給我們的一種人生如戲的意味,演員由於入戲太深而難以自拔,結果無法分清戲裡戲外,《霸王別姬》里程蝶衣的自刎是個很好的例子,即便是張國榮自己的縱身一躍,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這種悲情。美安一開始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貝納的愛慕,對他一副冷酷嚴肅的表情,等到貝納說他要去前線了,心中的激情才一下子迸發。貝納本是一個多情種子,但對美安卻從不敢表白,可見他對美安的特別態度。兩人之間糾纏著微妙的感情,又在舞台上演繹著路加所創作的愛情故事,到底是假戲還是真做,恐怕他們自己也分不清楚。就像導演最後玩的那個噱頭,兩人似乎是在現實中相互真情表白,但鏡頭往後一退,掌聲響起,兩人居然是處於舞台之上。這樣對人生如戲的闡釋,我們在《黃金馬車》里也曾有所領教。

如此看來,或許乘坐最後一班地鐵,是暗示著觀眾們從浪漫的戲劇中回到殘酷的現實;也跟那通向地窖的樓梯一樣,象徵著美安在兩個男子之間的徘徊和緩衝的餘地。她可以白天沉醉於與貝納的情戲纏綿中,但晚上又從中脫身回到路加的身旁,兩者之間就隔著那一層樓梯、那一班地鐵。我認為她根本無需做出掙扎和抉擇,演藝生涯本應是如此看似荒誕不經、卻又無可迴避的現實,否則無論哪種選擇帶來的都是傷感和悲劇。她最後應該也明白了這一點吧,因為她已經能夠微笑著同時拉起兩個人的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