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7,296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lleybachelor

2006-03-19 21:38:46

歌聲暖人心


開場幾乎是《天堂電影院》的翻版,雅克·貝漢飾演的中年成功人士接到親人的死訊,回去參加葬禮,勾起了童年的回憶。背景音樂一樣悠揚動聽,隨著日記本和老照片的打開,當時的人物情景歷歷在目,淡淡的鄉愁開始瀰漫。片名也足以吸引我,彷彿能夠從中看到鄉村純樸的自然風光,遠山翠黛的背景之下,一個牧童跨上牛背,野笛無腔信口吹,一片春意盎然。當然片中並沒有如此閒適的畫面,有的只是一群頑劣少年和一個良師益友之間彼此心靈的溝通和靠近。

教育從來都是個沉重的話題,因為始終有哈珊校長那樣的獨裁者存在,對孩子們實行高壓統治,粗暴地對待學生所犯的一切錯誤,就像放牛一般不通人性。然而這個時期的孩子們也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所以他們以暴易暴地想方設法捉弄老師。馬修老師帶來的是全新的教學理念,使這個名為「池塘之底」的學校掀起了死水微瀾。每個學生都夢寐以求這樣一位老師——能夠放下老師的架子,跟學生們打成一片,不像校長那樣始終一付居高臨下改造者的姿態;寬容大度,不記仇恨,被搗蛋以後還為他們在校長面前開脫;懂得幽默,一句笑話就能緩解緊張氣氛,贏得如釋重負的笑聲;教學講究方法,深入交流,因材施教,從組建合唱團,還有對待莫杭志、佩皮諾、蒙丹採取了不同態度,整片都能看出他對教育事業的全身心投入。專制與民主,暴戾與和善,冷酷與溫暖,懷疑與信任,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交鋒始終。雖然馬修老師最終被迫離去,但從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和滿窗揮動的小手來看,他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片中的音樂教學方式給我以很深的印象,馬修老師就像《音樂之聲》裡的瑪麗亞一樣,用悅耳的音符營造了一個活潑的教學氛圍。音樂是最單純抽象的藝術形式,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它能夠帶來最純粹唯美的薰陶和享受。本片裡的合唱團更像是教堂裡的唱詩班一樣,歌聲柔和而莊嚴,就像溪水一般流過乾涸已久的心田,滌盪著上面的塵滓。合唱所帶來的凝聚力,意味著西方人堅定的宗教信仰,一雙雙渴望救贖的眼睛,仰望著同一片星空,似乎正在用歌聲呼喚美好明天。音樂擁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所以連平日裡不見笑臉的校長也會童心大起,獨自玩起了紙飛機,甚至加入到孩子們的足球遊戲當中。

其實這樣的故事形式已是非常老套了,且終究不能超越《死亡詩社》所帶來的震撼。基丁老師的性格更加鮮明,語言更富張力,他的教學方式更有一種離經叛道的獨特魅力。尼爾的自殺是一種令人血脈賁張的反抗方式,對獨裁扼殺自由的詮釋十分到位。本片的情節可要平淡許多,一個半小時給人情緒醞釀的空間不夠,最後的激情雖然也依靠告別時的紙飛機得以釋放,但對人物心理的挖掘有欠深入,終究不能像《死亡詩社》里孩子們一個個立上課桌時令人禁不住眼中的淚水。馬修對莫杭志母親的暗戀插曲也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跟主題有什麼聯繫。當然本片還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勵志小品,在夏天是一泓清涼的泉水,在冬天是一縷和煦的陽光,絕對能讓人感到春天的生機和向上的力量,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