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瑪德琳姊妹--The Magdalene Sisters

玛德莲堕落少女/青楼姊妹花/玛德琳姊妹

7.7 / 28,476人    114分鐘

導演: 彼得穆蘭
編劇: 彼得穆蘭
演員: Geraldine McEwan 安瑪莉達芙 諾拉珍孥恩 Dorothy Duffy Eileen Walsh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谷之雨

2006-03-15 01:11:55

教養院紀事


什麼人可以入院?

無辜受害者:比如純真的少女,從未見識過人心險惡,就在一場歡歌曼舞的婚禮上被堂兄奪去處女的貞操,在別人眼裡,作為受害者的你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人和蕩婦。
誠實和信賴親人者:一旦把痛苦向所信賴的親人和盤托出,希望在他們那裡得著安慰和保護,你就必然面臨這樣的危險:為了家庭的臉面,為了維護男性成員的尊嚴,他們可能會無情地犧牲你,包括你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只盼望你從此消失,不給他們光鮮的臉帶來一絲一毫的污垢。
天真和輕率者:從生為女人的那一天起,你就要祈禱自己成為一個循規蹈距的鄰家女孩,像聖女一樣無慾無求,如果做出任何「正派女孩」不該有的虛榮和輕佻舉動,在你身後,立即會有無數道繩索一樣的目光將你牢牢捆縛,送入這座專為「婊子」設立的瑪德琳教養院。

為了生存和少受痛苦,你必須——

有個讓修女滿意的名字:最主要的是不能重名,讓修女們費神區分不同的兩個人。如果重名了,你最好有其他的名字,否則修女們一定會給你取一個新名字,連你都不再認識自己。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像那些老女人在這裡一呆就是40年,麻木而虔誠,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又有什麼要緊呢?
超負荷工作:工作是你能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沒有誰會願意養一個廢物,包括仁慈的修女們。6點起床,6點半祈禱,7點工作,總有沒完沒了的衣服讓你洗,洗到兩手由疼痛至麻木,慘白如紙。你的勞動所換來的鈔票是不是真的寄給了非洲的兒童,那也不是你應該關心的事情,你只要知道,洗衣服就是在洗掉你的罪,洗滌你的靈魂。
順從:不要說「不」,不要發問,不要打斷修女的命令和訓誡。不順從是最不可容忍的過錯,否則你將面臨削髮、鞭打的懲罰,而被打之後,你還要滿懷感激地說:謝謝,修女。
不要交朋友:這個終年陰冷幽閉不見陽光的大屋,不生長盆栽、溫情,也絕對不允許生長友誼。你的聲音每天只須祈禱,讚美全能的主,感謝仁慈的修女,然後,就是沉默和冷漠,孤立無援。當有人偷了那個可憐的神經質女孩的聖主符,她唯一擁有的,她的孩子和希望,也沒人覺得有什麼大不了,那一室同謀而麻木的沉默,讓人恐怖。
與世隔絕:你必須接受這個事實,進入這裡,沒有誰是出於自願,你是被外面的世界主動拋棄的人,所以,不要妄想與他們取得聯繫,即使只給你的兒子寄一張聖誕卡。如果你提出這樣的要求或者試圖與外人交談,等待你的,必然是驟雨似的鞭打。
學會讚美和謊言:看著螢幕上英格麗•褒曼修女悽美的表情,院長修女潸然淚下,一臉聖潔的光芒。你們目不轉睛冷眼相對,這是最好的電影,裝出來的感動和慈悲可以欺騙自己,你們也一定從中獲益匪淺,對著主教和鏡頭隱藏怨恨,擠出最幸福的笑容。
忘記恥辱:你的額頭上永遠烙著「罪人」兩個字,而罪人是沒有恥辱的。在黑袍重裹的老處女面前赤身裸體,任由羞辱,比起你所犯的罪、給上帝帶來的恥辱簡直算不得什麼,你知道,那不過是修女們想讓你高興所發明的遊戲。
獻身:在這裡,你唯一的目的是贖罪,而修女和神父是上帝的人,代替主來引導和看管你。所以獻身於尊敬的神父,滿足他種種見不得人的肉慾需要,或者在主前起誓,把身體和靈魂永遠獻給教養院和無盡的工作,那是你最大的榮耀。
當心老女人:不要以為那些熬紅了眼睛,熬白了頭髮的老女人會同情你,與你有一樣的痛苦和恐懼,40年,如果你能用你苦不堪言的40天來想像她們的40年,你就會明白,熬到今天,她們心裡為什麼只剩下仇恨、忠誠,臉上不是被惡毒和幸災樂禍刻滿的皺紋,就是像洗過40年的床單那樣空洞蒼白的滿足。

如果要逃離……

你當然要記得兩個前提,那就是:首先,你得有處可去,你的親人必須願意你回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面對你的是比修女的懲罰更痛苦的經歷,家人的詛咒,父親的鞭打,並親自把你送回囚籠。其次,你必須有力量承受世人的目光,你永遠洗不掉額頭上的烙印,擺脫不了男人惡毒猥褻的目光,在這目光里,你會像那個叫做瑪格麗特的女孩,當機會突然降臨時卻步不前。
方法一:有個與你情深意篤的弟弟,耐心等待他長大成人,然後來帶你離開。這是最理想的方法,可是幾人有此幸運?即使有一個真心關心你的親人,可也許就像克絲皮娜的姐姐,就算你已經奄奄一息,也根本無從知道你的消息。
方法二:靠色相誘惑掌管鑰匙的男人。這個辦法很不可靠,你當然得有布蘭達那樣的美貌,更主要的,你只有完全依賴男人,而男人是多麼骯髒懦弱卑鄙不可信,可憐的你早該知道。
方法三:自殺。沒有去路時,你會選擇最絕絕的方式永遠地解脫。你可以懸樑,可以在料峭的春夜穿上浸水的睡衣發燒而死。可是一旦獲救,你以死來公然藐視仁慈,只能激怒修女們。她們甚至不給你死的機會,而將你活活逼瘋。
方法四:殺出生路。就像布蘭達,那天夜裡憤起一搏,才發現修女們原來也是怕的,她們並不比你離上帝更近些,甚至一隻黃銅的燭台就能從根上夷平這座大屋。那麼,曾今是誰給了她們精神奴役的權力?

關於「瑪德琳」

一、它是教養院的名字,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郊區,那個喬伊斯的城市,壓抑甚至迷狂。類似於我們知道的少管所,不同的是,沒有人會像欣然等待犯錯的孩子那樣等你回來,基本上,你是被社會和家庭遺棄的人。
二、它是人名,瑪德琳教養院的保護神,一個曾今「為了金錢把身體交給了邪惡和淫蕩」的女人。她自殺未遂,於是禁慾,不吃不睡,超負荷工作,「把靈魂完全獻給主,因此來到天國之門,得以永生」。
三、它是一部電影的名字,導演是英國人彼得•穆蘭,獲得了200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如果你在片頭和片尾,看見那份黑底白字的長長的名單,從而聯想到了辛德勒名單,我絲毫不會覺得奇怪。紀實的風格,極力壓抑的憤怒和哀傷憂鬱的氣氛,冷硬、潮濕、幽閉的空間,沒有任何渲泄的出口,一部情感的力量讓你忽略了技巧的電影。
四、它是真相。在天主教統治下的愛爾蘭,這種教會辦的收容院遍佈全島,成為斂財和迫害婦女壓制人性的連鎖機構,而它那冷漠無情和偽善殘酷的表情卻不僅僅屬於教會。至1996年最後一座關閉,全島的教養院曾關過30000名婦女。當彼得•穆蘭的電影去年在威尼斯獲獎時,梵蒂岡的震怒和指責當然在人們的意料之中。選擇這樣的真實題材,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勇氣,盜版商在DVD的封套上評價導演道:語不驚人死不休。
——但是你知道,驚人的,不是電影,而是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