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

梦之安魂曲/噩梦挽歌(台)/迷上瘾(港)

8.3 / 894,593人    102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編劇: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艾倫鮑絲汀 傑瑞德雷托 珍妮佛康納莉 馬龍韋恩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下北系

2006-03-13 22:07:03

被忽視的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美國年輕導演,生於紐約曾在哈佛大學學習電影和動畫製作,立志於獨立影片的拍攝,也曾擔任過編劇工作,現在市面上能見到的就只有處女作《Pi》,還有大名鼎鼎的《夢之安魂曲》,參與編劇的作品有《深水之下》,下面來看看看這兩部電影吧


他的處女作《Pi》(這裡Pi是指圓周率)拍攝於1998年,很具有實驗性,故事的大概內容是一個數學家發現股票市場在混亂波動背後原來由一套數學模式操控,於是致力研究尋出該數學模式,沒想到主宰金融市場的一家華爾街財團,以及不擇手段要釋破聖經密碼的一個卡巴拉宗教組織均同時派員追緝他,迫於雙方面的壓力,數學家最後自殺。此片導演使用粗粒的黑白膠片拍攝,鏡頭生猛鋼硬,電影通篇充斥著蒙太奇鏡頭,尤其主人公服藥的場景,經過剪輯,便成為一連串的平行蒙太奇,初看此電影就被犀利的蒙太奇鏡頭所吸引,片中還有許多讓人過目難忘的鏡頭,比如裝滿一屋子的大型電腦,鍵盤上連接著各種電線,像是主人公瘋狂的神經,又如奶精溶入咖啡和煙霧溶入空氣來表現無處不在的阿基米德螺線,宇宙中的星雲、植物盼爬的觸鬚以及海螺上美妙的螺旋等等,無處不在體現著圓周率的概念,相當好看。阿羅諾夫斯基也憑藉此片獲得聖丹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夢之安魂曲》,是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拍攝於2000年的電影,在網上經常被稱為《迷上癮》,並被列為禁片。其實這部影片當初被列為NC-17是因為片子的末尾出現的「一群衣冠楚楚的人觀看一對男女的性活動」的鏡頭太「有傷風化」。而導演本人和藝匠公司方面拒絕做出修改,最終本片以「無定級」的形式推出,無定級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它只能在幾個特定的影院放映,票房必然大打折扣,在商業電影大行其道的美國,導演這種堅持藝術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們欽佩,實在難得。本片取材於小胡伯特·賽爾白1979年的小說,經過了兼為作家的導演阿羅諾夫斯基的改編,講述了一個讓人心碎的故事。它延續了處女作《Pi》中犀利的蒙太奇,在視覺上保持對觀影者地毯式的大轟炸。而且它同《Pi》有許多相似之處,其中《Pi》中主人公服鎮定劑的場景到了《夢之安魂曲》中就成了四個癮君子磕藥的場景,讓人印像極為深刻。其實《Pi》中的主人公又何嘗不是一位癮君子。也許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是對各種各樣的磕藥鏡頭有著某種偏愛,以致於在他的電影中反覆出現,就像是經過千錘百鍊的招牌動作,不過雖然在蒙太奇數量上本片遠遠超過其處女作《Pi》,但個人感覺其震撼力不如《Pi》來得直接來得猛,後期剪輯不如前作犀利,本片只是贏在故事性與演員上,說道本片的演員陣容,可謂豪華:賈里德·萊托,珍妮弗·康奈利,艾倫·伯斯泰因,馬龍.韋恩斯,本片演員的表演簡直已經不能用真實來形容,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第一次看讓我以為片中四位演員在現實中也都是吸毒者,太逼真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艾倫·伯斯泰因,曾飾演過《驅魔人》中母親角色的她,在此片中飾演肥胖而邋遢的母親,她把一個正常人轉變為癮君子的過程詮釋得觸目驚心,她的表演更是深入地表現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彷彿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演戲,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不得不讓人佩服。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都深溺於藥品的依賴中,他們相愛,但卻無法伸出援助之手;他們還活著,但夢想已離他們越來越遠……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還參與了他作品中的部份配樂,在《夢之安魂曲》中,它使用了大量的電子樂,來表現主人公吸毒過後沉迷於幻覺的狀態,在影片最後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淵時,則運用了電子樂與大提琴交互的配樂方式,簡潔刺耳,配合影片獨到犀利的鏡頭,一股絕望的氣息油然而生


2006年,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新作《The Fountain》即將上映,由蕾切爾.薇茲與休.傑克曼主演,講述一個獲得永生的武士為了妻子而去尋找永生之泉,橫跨一千年並以三個故事平行展開,探討愛情與死亡的意義以及人類存在的脆弱性。導演會不會延續他以往的風格呢?值得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