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人交戰--Traffic

毒品网络/贩毒网/天地大反扑

7.6 / 219,653人    147分鐘

導演: 史蒂芬索德柏
編劇: Simon Moore 史蒂芬葛漢
演員: 麥克道格拉斯 唐其鐸 班尼西歐岱托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谷之雨

2006-03-08 07:21:45

打不贏的戰爭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9·11」之後,美國開始了一場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儘管這是一場普通人並不願意發動的戰爭,它由鮮血開始,必經更多的鮮血才可望結束,但起碼它是實實在在的,有戰場,有明確的敵我雙方,有真實可見的目標,也就有可預期的勝負和結束之日。對美國人來說,還存在另外一場戰爭,它在「9·11」之前早已開戰,戰爭的結束卻遙遙無期,甚至它可能會是一場永無盡頭、不會勝利,但卻必須打下去的戰爭,那就是白色的禁毒之戰。

2000年,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把這場戰爭搬上了螢幕,拍攝了獲獎影片《毒品網路》。這可以看作是一部給美國人鼓舞士氣之作。其實他清楚這場戰爭規模之大、涉及人員之複雜是一般意義上的戰爭沒法比的,就像電影中那樣,這不僅僅是執法者與罪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是政府與吸毒的民眾以及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戰爭。電影的視域包括了兩個國家,它們的司法機器和軍隊、毒販、家庭、學校以及整個社會,觸及到了上上下下的許多個角落,雖然仍比不得真實的情形複雜,但對一部只有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而言,內容和頭緒已經太多了。索德伯格控制得非常出色,在有限的時間裡有條不紊地導演了這場複雜的戰爭,結構緊湊,張力十足,非常好看,既吸引觀眾的眼睛,也調動大腦去思考。

電影的複雜首先表現在結構上,墨西哥的警察和毒梟,美國的毒販與司法人員,身為大法官的父親和吸毒的女兒,三個場景構成了故事的主要框架,情節雖然各自獨立發展,但卻隱隱統攝於毒品之下,代表不同的利益、階層和慾望,交錯行進,推動劇情。每個場景的故事和人物關係又不是單一的,具有完整的警匪片或家庭倫理片的戲劇衝突,其中的人物兩兩相對構成了每個橋段、甚至每個鏡頭內部直接可見的張力,使影片在細節上也毫不鬆懈,始終處於緊張狀態。索德伯格的鏡頭在場景之間切換,看似從容不迫,沒有快剪跳切,但由於他成竹在胸的大局觀,很好地掌握了不同場景故事之間的剪輯點,所以幾乎沒有過場戲,每換一個場景,都是最直接地進入情節,劇情此時肯定已有所發展,觀眾的頭腦要不停運轉才跟得上他的節奏,而單一場景內部當下發生的事情由於人物之間潛在的衝突,也總是牽動著你的神經。這樣,無論從細部還是整體來看,電影都絲毫不給人凌亂沉悶之感,而是一直在牽著你不由自主地深入進去。比如影片開始是墨西哥沙漠中警察逮住了毒販卻被突如其來的軍隊半路劫走,當下一次出現時軍方突然請德爾特羅扮演的警察幫他們做事,第三次出現時,德爾特羅已和將軍要他找的殺手坐在同一家酒吧。這中間省略了背景和過程,劇情快速發展,很快便讓我們發現了將軍的秘密,使情節更趨複雜,對德爾特羅和搭檔的感情、他與將軍的互相利用也提前作了鋪墊。

複雜還表現在劇中人物眾多,十幾個主要角色很難說誰的戲份更重一些,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索德伯格卻使幾乎所有的角色都顯得立體豐滿,沒有臉譜化,而且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人物的情感貼近普通人的經驗。本來已經讓我們完全失望的德爾特羅到了結束部份才忽然露出了孤膽英雄的本色,這之前他不得不忍辱偷生甚至出賣一起出生入死的搭檔,就讓我們更加感到了這個沉默警官的悲劇身份和人格力量。凱薩琳·澤塔·瓊斯飾演的毒販之妻,由一個聽到對丈夫的犯罪指控都會吃驚的貴婦向精明幹練的女毒梟的轉變,其原因緊貼好萊塢一個重要的煽情元素——家庭親情,使觀眾覺得她畢竟有值得同情之處,是個給人真實感的轉變。道格拉斯正準備大幹一場,領導一場有聲有色的禁毒戰爭,忽逢後院起火,陷入了和吸毒女兒的家庭戰爭之中,這場個人的戰爭讓他明白了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敵人,光憑一腔正義,他的老拳甚至無處著力。在新聞發佈會上,他口不能言,幾欲淚下,這種摻雜強烈個人情感的公眾表演,一定會深深地打動家庭觀念極強的傳統美國觀眾。

索德伯格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既動人以情,又時時警惕著,不會讓這種感情氾濫,影響人們關注影片嚴肅的主題。片中大多數鏡頭是中近景,甚至用了美國主流電影中少見的手提攝影,突出人物的細微表情和動作以體現紀實的風格。他的鏡頭不會像電視新聞那樣大肆渲染法官和毒販之妻的個人情緒,道格拉斯找到為換取毒品而出賣身體的女兒時,也僅僅是給了他一個含淚愛撫女兒的鏡頭,然後轉頭而去,外面即使艷陽當頭,依舊是個泛著冷冷的金屬光澤的吸毒者眼裡幽藍眩暈的失血世界。這是正常美國人的世界,毒品氾濫,中學生買毒品比買酒還容易。墨西哥的場景則全部用了黃色的濾鏡,連街市上也塵土飛揚,空氣里透著股夏日懶洋洋的腐朽之氣,黃色似乎象徵各種勢力所爭奪的毒品的控制權,對金錢的慾望和血腥。奇怪的是表現美國毒販的場景,色彩卻是最接近正常的,飽滿明亮,賞心悅目。為什麼這樣呢,色彩不是這部電影中很重要的一個像徵符號嗎?我想了又想,得出的結論是,這也許向我們透露了索德伯格的真實思想,比那個鼓舞人心的光明尾巴更真實——只要自由經濟社會裡人們的慾望不會熄滅,毒品,以及其他的罪惡也就不會退出舞台,罪惡無處不在,這反而是社會的常態。

索德伯格十多年前在坎城以一部從容而執拗的小製作《性,慌言和錄影帶》一鳴驚人,但他後來很快主動放棄了這樣的製作方式和風格。《卡夫卡》借大師之屍還懸疑之魂,雖有針砭工業社會之心卻更多黑色喜劇的效果;《山丘之王》講述「窮人孩子早當家」的故事,表現了他對傳統價值的回歸和對溫情的認同;經過了幾年商業片成功和失敗的摸爬滾打,他終以《阿蓮正傳》和《毒品網路》成為了好萊塢的主流導演,在去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更是抱得金人歸。《毒品網路》讓我們看到了他嫻熟的電影技巧,對這麼複雜的故事控制得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引人入勝,同時主題嚴肅,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美國最主流的電影獎頒給他還是有道理的。

我知道,現在寫這部一年多前的好萊塢大片難免有炒冷飯之嫌,所以動筆之前先查了一下,發現一年來對它的評論竟也一直很少。一個拍藝術片起家的大導演,自覺地轉向主流發展,精通商業電影的拍攝手法,又關注現實,嚴肅而不沉悶,克制而不枯燥,我想這樣的人不僅美國需要,中國其實更需要,所以,儘管有些不敢趟,我覺得還是有寫一寫的必要吧。當然,這屬於題外話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