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38,562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淋漓

2006-02-26 03:08:06

《時時刻刻》中的象徵與符號


寫在前面

女性主義這個概念對於我來說,顯得過於龐大了。實在是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所以我也沒有用女性主義來批評這部電影的妄想。只是淺薄的根據自己的理解,從象徵與符號這個切入點,給予這部電影片面的分析。

片中的象徵手法隨處可見,而且有很多符號化的東西,並且對比了三個主人公不同的境遇。而且這種對比非常工整。



同大多數影片一樣,水總是作為情感的象徵予以呈現。水是該片的一個視覺主題,它的形象反覆出現,給人以暗示。影片從三個主人公清晨洗臉開始,水的形象第一次對比出現。片中的伍爾芙,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她不能像身邊那些「健全」的人那樣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始終存在於危險當中。就像她生活在倫敦郊區的一個小村莊——河邊。河水意味著過於巨大的情感,讓她不能掌握。所以伍爾芙最終只能自沉於水,河水淹沒了她,情感淹沒了她。羅拉的故事裡,水的出現得宜於魔幻現實的手法。當羅拉躺在賓館的床上,內心受到壓抑的情感瞬間迸發了出來,激烈的有如洪流。但是羅拉並沒有就此覆滅。挽救她的,可能是她腹中的孩子,也可能是《Mrs. Dalloway》書中的那句話: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尋找平靜。理智戰勝了情感。而此刻,對於生活的意義,羅拉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與前兩者生與死式的情感歷程相比,生活於當代的克拉麗莎,對於控制情感,就像關閉水龍頭一樣輕而易舉。也就是說,情感失控這個問題雖然也會不經意間突然出現,但是已經不能造成什麼威脅了。

孩子

影片將女性頭腦中的獨立思想比作女性身體裡的新生命。我們知道,伍爾芙獨特的女性意識貫穿於她的文學作品中,《一間自己的房間》、《三個基尼》、《奧蘭多》等作品以犀利的筆鋒表達了她對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強烈不滿,充分體現了伍爾夫獨特的女性意識和先進的女權思想,因此,她被後來的女性主義者們尊稱為女性主義運動的先驅,成為西方現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重要奠基人。影片中,伍爾芙剛剛發現自己懷孕。隱喻女權主義當時剛剛處於萌發的階段。羅拉已經接近分娩,說明女權主義經過隨後在三十年時間,已經接近成熟。到了2001年,克拉麗莎的女兒已經接近成年,說明女權主義已經碩果纍纍。女性也真正實現了自覺自強自立。

男人

三個主人公這一天的生活里,都有男人出現。伍爾芙的男人,與其說是她的丈夫,不如說更像她的監護人和統治者。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徵。男女之間的差別是明顯的,但卻是不被人注意的。她的丈夫一直強調她的病情,並以此來壓制伍爾芙的情感。在丈夫的監護下,伍爾芙的人身自由是不完全的。甚至在伍爾芙投河前的遺言中,身為女性主義先驅的伍爾芙自己也不自覺的認為,自己是一個累贅;自己離去後,丈夫的生活會更好。羅拉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她仍不是一個實現獨立的女性。她沒有自己的職業,只是一個家庭主婦。除了在丈夫生日這一天為丈夫做一個蛋糕來表達她的愛以外,她想不出自己的價值還能體現在什麼地方。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她不能哭泣,她必須像其他「正常人」一樣積極向上,對生活佯裝滿意,同時隱藏感情里消極的一面。同時接受她是丈夫的附屬品這一事實。這也是她企圖自殺,企圖離開的原因。她離開以後,確實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而這種實現,卻付出了拋夫棄子的沉重代價。而在克拉麗莎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女性的種種特徵。她和伍爾芙的地位,完全發生了置換。男人在她這裡,成了被照顧和被挽救的對象。伍爾芙為她的男人而死,而克拉麗莎的男人為她而死。而且沒有男人,她依然可以堅強的活下去。去了解生活的意義。

女伴和同性之吻

有人說這是一部同性戀影片。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都表現出同姓戀的傾向,並且各有一次與同姓接吻的鏡頭。但是在我看來,與同性的親吻,是一種女性意識的表現,即不以男性之愛作為自我價值的源泉。三個主人公的女伴是作為正常女性社會的代表出現的,給予三位主人公以襯托。伍爾芙的姐姐(文尼莎&S226;貝爾(1879—1961),英國女作家,是著名藝術理論家克萊夫&S226;貝爾的妻子。他們同屬於「布盧姆斯伯里」藝術圈子。)在影片中被描寫為作為那個時代的普通知識女性,帶孩子,走親戚,陪丈夫應付飯局。伍爾芙不希望她離開,想從她的身上尋求同性的支持。可是伍爾芙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女性意識還只是個別現象,女性之間還不能互相支持。伍爾芙對姐姐的親吻,也是強迫式的。羅拉與其女伴之間的關係有所進步。她的女鄰居是典型的良家婦女形象,默默的生活,陪伴丈夫,把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給丈夫生一個兒子作為最大的心願和任務,即使有失去生命的危險。羅拉與她的女伴互相支持。給予精神上的暫短安慰。克拉麗莎的女伴,我們從影片中知道,是克拉麗莎多年的朋友,而現在與她是同性戀關係,這種關係已經維持了十年之久。克拉麗莎本人也欣然接受著這種關係。沒有男人,她也能生活的自在。也就是說,女性獨立的進程終於完成了,儘管這種完成要藉助這種過於偏激的同性戀方式來實現。

買花

伍爾芙一邊走上樓梯,一邊說「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這第一句話就是:戴羅薇夫人說:「我要自己去買花。」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獨立行為。女權運動最初的宣言。但是現實中的伍爾芙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創作中享受獨立。現實中的花朵,與(小鳥的)死亡同時平靜的出現。暗示出伍爾芙只能以死來尋求解脫。羅拉依然沒能自己去買花,清晨當她起床,她的丈夫已經把花買回來了。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為她做好了。活在這樣的生活里,毫無生趣,出逃是必然的。直到現代紐約的戴羅薇夫人,才把這個故事裡的想法變成現實。

從20年代的英國作家伍爾芙,經歷了羅拉的故事,到現代紐約的戴羅薇夫人,電影描述的是一條女性自我認知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領域內的自我放逐者,她們游離於時代,同時又以自己方式固執地抗拒現實。她們在《時時刻刻》中交叉出現,猶如一次相互輪迴、一次在特殊時空內的重逢,原先她們獨自的精神幽吟在這部小說中匯成了女聲合唱曲。而同時又通過20世紀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不同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來反映西方整個20世紀的精神特徵。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 請到我的BLOG
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