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慕尼黑--Munich

慕尼黑/慕尼黑惨案/复仇

7.5 / 242,893人    164分鐘 | Philippines:163分鐘 (cut)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東尼庫許納 艾瑞克羅斯
演員: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希朗漢德 馬修卡索維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七

2006-02-20 18:43:50

復仇的黑洞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色九月」扣為人質,德國警方營救失敗。恐怖份子和運動員全部身亡。這起事件震驚世界,被稱為「慕尼黑慘案」。史匹柏的《慕尼黑》取材於此,但影片的主要內容卻不是慘劇發生的前因後果,而是事件發生後以色列方面所採取的報復行動。
 
事件發生後,以色列方面採取了轟炸巴勒斯坦軍事訓練區的大規模報復行動。暗地裡他們更是秘密策劃暗殺所有涉及此次事件人員的計劃。摩薩德保鏢Avner(艾瑞克 Bana,《綠巨人》)、南非殺手史蒂夫(Daniel Craig,新一任007)、整日叼著菸斗的以色列紳士Carl(Ciarán Hinds,HBO《羅馬》中的凱撒)、溫和的德國古董商Robert、比利時炸彈專家Hans一共五人組成的暗殺小組按照摩薩德擬定的11人名單在歐洲大陸上展開復仇行動。馬爾他、雅典、紐約、布達佩斯、巴黎、羅馬……隨著暗殺的展開,他們逐漸陷入內心道德的掙扎,CIA、KGB等國的特務機關更是牽涉其中。小組成員開始接二連三的被暗殺,復仇顯得越來越無止境。
 
影片根據George Jonas撰寫的《復仇:以色列反恐部隊的真實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改編而成。而這正是本片最大的爭議點。以色列方面大大譴責史匹柏將影片構架在一本「虛構」的書本之上,而置歷史的真實於不顧。史匹柏也考慮到這一因素,影片開始用「從真實事件得到靈感」(inspired by real events)替代了一般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所用的「based on the real events」。對於真實性有折扣的電影來說,其內涵才是最值得探討的。
 
影片最大的爭議正是道德上的爭議。人與人的爭鬥,拳來拳往相互殘殺的雙方都自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而世界上也正是有道德兩難的境地,以色列入有生存的權利,巴勒斯坦人也有「回家」的權利,影片在兩者平衡上花了很大的力氣。最主要的手法就是用平行剪輯來形成對比。影片之初被害以色列運動的名字和計劃暗殺的巴勒斯坦人的名字交錯剪輯,在敘述暗殺過程中不時穿插慕尼黑事件的場景。在影片最後的高潮階段,更是將恐怖份子殘殺運動員的場景與Avner帶著無法解脫的負罪感與妻子做愛對剪。原本最能煽動復仇情緒的殘殺場景是起因,復仇之後的無法釋懷的道德譴責是結果。起因結果皆痛苦,唯有過程是不用思考的殺戮。
 
仇殺是永無止境的黑洞,人被吸進去後,雙眼看到的就只有仇恨。摩薩德官員在電影中說:我們要他們付出最昂貴的代價。事實上,無論是從金錢還是生命上,以色列都付出了更加昂貴的代價。而仇殺的雙方更是沒有勝利者。慕尼黑事件發生一年後,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反動了第四次大規模戰爭。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裡,遠處曼哈頓依舊矗立著高聳入雲的雙塔。史匹柏正是擔優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後,正在成為另一個陷入報復情緒的國家。
 
值得指出的是,以和平為主題的影片,身為猶太人的導演對以色列方面的刻畫報有過多的同情,影片宣揚「放下屠刀」的同時並沒有對巴勒斯坦人有著多少情感傾向,沒有完全置身與身外去看待問題,是影片無法到達經典的遺憾。
 
當年慕尼黑事件中被殺害的運動員里有一個名叫Moshe Weinberg的運動員,他被殺害的時候他的孩子只有一個月大。他的孩子Guri Weinburg在影片中飾演了自己的父親。生命的延續與生生不息是最誠摯的感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