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如果‧愛--Perhaps Love

如果·爱/PerhapsLove

6.9 / 2,141人    10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杜國威 林愛華
演員: 金城武 張學友 周迅 池珍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水公子

2005-12-03 10:19:53

如果愛· 可能愛


如果愛,我們選擇貧賤而卑微的開始,還是富貴而無奈的結束?
週末的電影院裡,空空落落的幾個人,兩對戀人和我。燈徐徐暗下去的時候,前面的男生不約而同的神情擁吻身旁的女生。直到跌入了長久的黑暗,我沒看見他們分開。每一個來到電影院的戀人,大概都是為了這空曠、自由、黑暗而曖昧的空間吧,電影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愛情,在他們看來。只是我想,電影終場的時候,他們還會擁吻嗎?這樣一部最不要愛情的愛情片。
陳可辛煞費苦心,為了這一場只是如果的愛情。他不惜血本地用世界上最奢華最浪漫而又最混亂的歌舞劇形式轟轟烈烈的導演了三個人之間最沒有浪漫最蒼白無力的情感糾葛。細膩而精緻的鏡頭語言,高超到不落痕跡的剪輯技巧,光影變幻色彩紛呈的拍攝效果,講述的卻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寒冬的一碗剩面讓一心在北京闖出事業的孫納(周迅)在最貧苦的時候結識了導演繫在讀的落魄學生林見東(金城武),異鄉的嚴寒讓他們自然相愛。但在現實面前,相愛的腳步並不能阻止孫納追逐成功擺脫貧窮的腳步。利用林見東的資源,孫納得到了一個電影的角色,走上了明星之路。十年之後,她終於成了大明星,並和捧紅她的名導演聶文有了相對固定的關係。一部由香港投資的愛情電影將這三個人聯繫到了一起,在導演的闡釋下,這部愛情電影竟然與他們當下的處境驚人的相似。戲裡戲外,哪兒是戲,哪是真的人生,有時候竟是難解難分。戲中的孫納有意遺忘了一切,而在她的戲中她扮演的小雨卻是被動的失憶。不管具體細節的差異如何,結果卻都是一樣。戲中,班主死了,留下小雨悵然不覺傷悲。戲外,飾演班主的導演在血泊在中站起來,意味著電影拍攝的結束,孫林因電影相互也因電影結束而無奈各奔東西。個中痴情怨恨種種,在聶文導演的戲裡明明白白戲外之人也看得清清楚楚。作為導演與演員,一部電影完了,意味著另一部電影的籌劃,而其中的亦真亦戲的感情,就讓他放在膠片中,或者剪掉,或者留下,彷彿已經不是自己的事情了,也沒有人在意的,至少是看起來不在意。
影院裡,燈亮了,幕布上是列出長長的工作人員的名單,宣告著著戲中戲,夢中夢的結束。纏綿者從馨夢中驚醒,擁吻者不捨於彼此的短暫的沉醉,散場,離開。
或許我們每一對戀人的結局都是離開,無論經歷是愛還是可能愛還是不愛。當一切安排好,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選擇順從和遺忘。電影的英文片名是《Perhaps Love》,是的,在這樣日薄西山的年代裡,愛不再是絕對。如果要相信,也不過是「可能」,是Perhaps。張學友扮演的導演聶文對孫納說的很明白;「當時,你需要一個導演,我需要一個伴。我以為戲一拍完我們就會分開,沒有想到我們會在一起這麼久,戲一部接一部的拍。」他們在一起這麼久,拍了那麼多的戲,卻不能實現一個最簡單的夢想——拍一部最簡單的愛情故事:一對年輕戀人,在一個晴朗的午後,藍天白雲下,相互依偎坐在一片綠色的草地上。他們為什麼不能拍,不去拍?因為孫納和聶文都知道,看似這是一部最簡單的戲,卻是一個最難以實現的愛情理想。這個時代的荒蕪再也不需要有人記得這樣簡單的愛情,就算是聶文,即使記得故事,也會遺忘故事發生的地點。孫納說,塵往事唯一的價值就是讓我們不要回憶過去。就像吳君如客串的經紀人計較的一樣,我們不要過去式,而是現在時。
愛,只是一種可能性。回首當看舊時月色,十年以前,陳可辛的《甜蜜蜜》讓我們至今為一段愛情的逝去黯然傷神,那份異鄉遭遇的愛情使一切的酸澀釀成甜蜜。十年以後,這部《如果愛》中,愛與不愛已經不再是揪人心碎的一念之間的取捨,現實讓人明白,最愛自己的人是自己,為此,在生活面前,斷然放棄愛好像成了題中之意理所當然。
陳可辛用是懷舊的,他沒有遺忘故去,他用原班人馬拍攝一個基本上相似的故主題,都是異鄉漂泊,都是相互慰藉,都是分手告終。任何導演都會知道,如果一切都是舊的,即使你是最好的導演,也不會有觀眾買你的帳。那麼,這其中之味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就是著十年的光陰。十年,可以說,十年的時間,電影裡孫納變化有多大,那麼相比《甜蜜蜜》,《如果愛》的變化就有多大,陳可辛的變化就有多大。《甜蜜蜜》中,李黎兩個人繞了幾年的圈子,當終於可以在城市立足時,才發現其實最想要的只是想和愛人守在一起,只是一切都不可以回到從前。而《如果愛》中,從一開始,愛情就不過是沒有飯吃沒有住所之後的衍生物,鬆鬆散散,隨時都可以沒有。到最後兩人再次重逢,一夜真情,讓他們了結多年的心事,如果有愛,如果有恨,都一筆勾銷,戲一結束,夢就結束,兩人無奈也只是再次說再見。
沒有了愛情,生活中還剩下什麼?愛情片裡還有什麼?陳可辛安排池珍熙說話,隱晦的給了一個意義不太明朗的答案。或許,根本沒有什麼是必須的。生活就是上帝拉開的一場大幕,每個人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主角。在別人的故事裡,我們永遠當不了主角。愛情可能就是這場戲中偶爾的一個片斷,它可能不過是一個鏡頭,甚至會被剪掉。沒有了愛情,於是就有了愛情片。生活還在繼續,愛情還承載著祖輩以來人們偶爾的幻想、寄託和軟弱。於是,沒有了愛情的內容,沒有了真正的投入,就需要越來越複雜的劇情,越來越理不清的糾葛,越來越豪華的樣式。愛情成了電影中一個空洞的符號,一個與意義擦肩而過的能指和所指。
戲,無所不在,他人的生活即使自己的戲。所以,這部戲在戲中設戲,戲中之戲還是戲。說來說去,人生不過是戲,只是這戲,繁花似錦,盛況空前,卻掩不住強顏歡笑,掩不住那發自心底的落寞之意來。
這部電影,對於浪漫主義者來說,是「如果愛」,因為這之後可以加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兩個人相愛,那麼……」這樣的句式,可以演繹成千上萬的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而對於更多的現實主義者來說,則是「可能愛」,是可能愛,也可能從來就沒有愛,這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一聲長長的嘆息,一種卻是一片心死的沉寂。
遺忘了過去,抱不住將來,有的是現在,即使再沒有愛,也要把戲演的盪氣迴腸,歌舞昇平,這是愛的代價,也是生活最後的價值。

  舉報
評論